大湾区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共赢之路在何方? | CCCF精选
2024-12-1928

本论坛围绕“大家期待的大湾区融合发展是什么样的?”“如何通过融合发展,实现大湾区各方共赢?”“横琴如何迎接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机遇?”三个议题展开研讨,借此剖析信息技术赋能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路径,推动科技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为大湾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专业智慧与力量。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其世界领先的经济规模、亿级人口体量及多样化的治理体系,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位于珠海市香洲区的横琴岛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承载着推进粤澳深度合作的历史使命。如何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的综合优势,推动区域深度融合,实现资源与政策的优化配置、产业协同发展及信息与市场互联互通,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同时,信息技术作为当今时代发展最为迅猛的领域之一,不仅引领着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更已成为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值此澳门回归二十五周年之际,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深圳分论坛(CCF YOCSEF深圳)于2024年8月30日在澳门组织了以“大湾区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共赢之路在何方?”为主题的观点论坛,这是CCF首次在澳门举办YOCSEF观点论坛。本论坛汇聚了粤港澳三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围绕“大家期待的大湾区融合发展是什么样的?”“如何通过融合发展,实现大湾区各方共赢?”“横琴如何迎接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机遇?”三个议题展开研讨,借此剖析信息技术赋能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路径,推动科技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为大湾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专业智慧与力量。在2015年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文件中首次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规划对象,要将其打造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先行示范地。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城市共同组成,总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人口逾8000万,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动最强的区域之一。2023年,大湾区的经济体量突破了14万亿元人民币,以不到全国1%的土地面积创造了超过全国12%的GDP。形成了以香港、澳门、广州和深圳为核心城市,围绕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为支柱的经济综合体。近年来,大湾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港珠澳大桥和深中大桥等重大交通项目的建设运营,使湾区内主要城市实现了“1小时通达”目标,交通的便捷性极大促进了人员、资金、技术等要素的高效流动。此外,粤港澳三地不断加强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打造了一张高效便捷的城市群“通勤网”,进一步增强了区域内经济活动的融合性和连通性。粤港澳大湾区内,香港、澳门和内地实行不同的法律制度和治理体系,形成了“一国两制”框架下独特的多样化治理格局。这种制度的优势使得大湾区能够灵活应对不同类型的投资需求,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和资本。2021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正式挂牌,成为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横琴通过实施独特的分线管理体制,深入与澳门之间的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进一步推动两地资源要素的流通与融合。大湾区肩负着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使命,汇聚了丰富的资源、领先的科技实力以及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区域内各城市在协同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和特色,形成了多元化的创新格局。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区域内城市的互联互通显著增强,为创新合作、产业升级和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全球投资者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在机遇与潜力之下,大湾区的融合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协调区域内多样化的制度与法律体系,如何弥合文化差异,以及如何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更加高效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都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首先,大湾区内部各城市的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需要通过协调各方利益,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其次,港澳与内地在制度文化方面存在差异,需要增加认同感,保持各自特色优势,实现大湾区各方共赢;再次,跨境合作涉及的法律、税收、市场准入等政策差异,进一步增加了合作的复杂性;最后,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如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因素,也对大湾区的稳定发展构成了影响。CCF理事、YOCSEF总部(2023—2024届)AC主席、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高志鹏作为非大湾区代表指出,内地与港澳在税制、商法和数据监管等方面的不同,使得跨境资源要素的流通受到一定限制。他认为,尽管在国家顶层设计下,大湾区拥有丰富的资源与互补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如数据流通和内地人才跨境流动依然面临诸多制度性障碍。对此,澳门经济及科技发展局局长代表及科技厅代厅长李俊杰表示认同。他强调,要实现真正的融合发展,畅通数据流通渠道、优化跨境人才政策,是推动大湾区向纵深发展的关键环节。只有在这些核心问题上取得突破,才能真正释放大湾区的资源禀赋与发展潜力,为区域乃至全球经济注入新的动能。大湾区共赢发展的蓝图已经超越了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构建了一套涵盖身份认同、市场准入、信息化升级和国际化角色塑造等多维度的复杂体系。作为核心参与者,港澳地区不仅肩负着融入大湾区发展的重要使命,更承担着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关键纽带角色。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革新和区域融合的不断深化,各地区间的产业协同效应愈发明显。大湾区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将吸引更多国际资本流入,推动大湾区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显著上升,从而显著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本次论坛围绕实现大湾区共赢发展的目标,凝练智慧,明确路径,推动这一愿景成为现实。信息技术融合是大湾区各方共赢的基本要素。现代信息技术具备高延展性,与各学科已深度融合,其应用场景正迅速扩展到生活和生产的各个角落。大湾区凭借其前瞻性的视角,正站在这一融合趋势的前沿位置。面向未来,大湾区须不断推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创新重构,以加速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澳门科技大学教授李建庆认为,信息技术的核心趋势包括三点:(1)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已逐步统一,这种融合趋势促使学生和从业人员须不断适应跨领域的能力;(2)信息技术推动了智能化产业革命,包括车联网、游戏与虚拟现实等领域,皆通过技术融合展现了未来广阔的应用前景;(3)推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持续创新,是大湾区未来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这三大趋势不仅塑造了大湾区的技术面貌,也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学研融合是大湾区信息技术融合的战略重点。在这一充满活力的地区,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发展不仅依赖于学术界的理论支持和创新思维,更迫切需要产业界的积极参与和实践应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教授王田指出,产业的发展需要从技术到销售的全链条协作。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它与学术界不同,需要各环节的高度协作才能打通整个链条。例如,面对行业标准化这一关键议题,必须通过学术界与产业界的紧密协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制定出既符合技术发展趋势又满足市场需求的标准体系。中电金信数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郭煜表示,大湾区具备发展科技金融的条件和优势,通过信息技术和金融领域的跨界融合和协同合作,可以推动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和合作生态圈建设。科技交流平台的搭建是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关键步骤。通过链接与共享资源,众多科技交流平台可以进一步推动大湾区的信息技术创新融合。CCF秘书长唐卫清指出,这些平台不仅为学术界和产业界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成果的空间,还促进了跨行业、跨学科的合作与协同创新。以CCF为例,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有助于推动更多跨区域跨领域的项目合作,有助于大湾区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提升大湾区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竞争力,推动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超然作为在横琴工作的澳门人表示认可,CCF不仅为澳门与内地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平台,也为两地的科技合作和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袁春也认为,这种协同效应有助于形成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合力,通过整合区域内的科研资源、人才优势和资本力量,推动大湾区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成为引领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港澳地区应继续保持并发挥其独特优势。以澳门为例,YOCSEF总部(2024—2025届)副主席、深圳大学数据技术与应用研究所副所长陈小军表示,旅游业和博彩业作为澳门的支柱产业,应充分发挥其优势,并与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相结合,为文旅产业注入科技力量。这种方式相比盲目推动某一科技行业的发展,能够更快、更高效地创造价值。香港理工大学教授陈长汶进一步强调,从外资角度来看,与具有国际化底蕴的香港、澳门打交道更加具有信任感。因此,港澳的国际化角色不应局限于内地企业的附属地位,而应持续保持其独特性和差异化,这将是港澳地区未来30年甚至50年内依然存在的优势。博维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及行政总裁周家俊指出,内地大型企业已经具备了全球化的能力,但许多中小规模企业仍然缺乏国际化的经验,港澳地区凭借深厚的国际化背景,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在“出海”方面发挥桥头堡的作用。澳门智慧人文励政会会长/澳门城市大学校董会副主席吴在权认为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域,企业的发展不仅是地方性的问题,更是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关键一环,所有参与者必须以国家发展大局为己任,提升自我,实事求是,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横琴应成为大湾区信息技术融合的先行示范。横琴具有独特的地位和重要的区位优势,CCF YOCSEF深圳(2024—2025届)主席、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黄典结合自身在横琴的工作经历表示,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横琴发展的大背景下,横琴可以通过引进更多国际化的科研机构,打造人才聚集地。横乐科技/澳科大医疗机器人创新研究中心执行负责人朱建军已在横琴创业四年。他表示,横琴已经颁布了一些政策促进琴澳合作,比如,横琴企业联合澳门高校可以极大提升科研项目的申报命中率。政府应制定更加灵活和富有竞争力的政策,推动澳门与横琴产业多元化的深度融合。广东琴智科技研究院院长及粤澳先进智能计算联合实验室主任邓练兵作为横琴的第一批建设者指出,要实现大湾区的真正融合,横琴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的产业定位,吸引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入驻。为加快大湾区融合进程,必须简化决策流程,推动政策的快速落地,使横琴能够跟上大湾区整体发展的步伐。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冯圣中认为,在国家战略的支持下,横琴应抓住大湾区融合发展之机遇,加速政策和产业的创新发展,从而在未来成为全球创新高地的重要一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深化,不应仅停留在“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的愿景层面,而需要直面区域发展的内在矛盾与深层挑战。港澳地区的国际化优势与内地的资源、市场禀赋之间虽然存在互补关系,但若制度性障碍、文化认同差异以及产业协同不足得不到有效解决,这种互补将难以实现效益最大化。信息技术虽然是区域要素流通的重要突破口,但其驱动效能依赖于制度的协同、政策的落地以及多方主体的主动参与。只有通过建立更具弹性的跨区域合作机制,推动数据、人才与资本的自由流动,同时深化学术、产业与政府之间的产研融合,才能真正为大湾区探索出可持续的创新发展路径。未来,大湾区应从“顶层设计的共识”走向“实践层面的突破”,以更具竞争力的政策支持、更灵活的产业布局和更深层的协同机制,形成制度优势与区域特色并存的融合发展模式。这不仅关乎大湾区自身的发展命运,更将成为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范例。CCF专业会员、YOCSEF深圳AC委员,CCF珠海青年工作组副组长。佰维存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化控制系统和分布式系统。
bettyguolier@gmail.com
CCF专业会员。澳门科技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孪生、图形图像处理、机器学习、数字媒体游戏开发。
wxwang@must.edu.mo
CCF专业会员。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布式机器学习和可信人工智能。
kangwei@polyu.edu.hk
CCF高级会员、CCF YOCSEF深圳(2024—2025)AC主席。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计算和大数据分析。
huangdian@pku.edu.cn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CCCF文章。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