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中国网络大会专题论坛 | 算网融合赋能自主计算:机遇与挑战
最新动态
中国网络大会专题论坛 | 算网融合赋能自主计算:机遇与挑战
2024-10-1178



本专题聚焦于新型算网融合架构与技术,探讨其对自主计算环境构建、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的深远影响,共同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




论坛简介:

算网融合赋能自主计算:机遇与挑战

举办时间:11月8日14:00-18:00

地点:张家港万豪酒店

注:如有变动,请以官网(https://ccf.org.cn/chinanet2024)最终信息为准


随着全社会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算力规模持续爆发式增长,算力需求泛在多样化发展,算力供给从单点向智能系统迈进。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以网连算、算网融合的一体化新型信息基础设施,高效聚合、统一调度分散的网络和计算资源,实现“网络即计算机”的自主计算愿景。本专题聚焦于新型算网融合架构与技术,探讨其对自主计算环境构建、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的深远影响,共同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研讨内容包括但不限于:(1)算网融合的新型网络架构与关键技术 (2)算网融合的路由、调度与管理 (3)面向自主计算的算网融合模型与管理机制 (4)自主计算服务模式与应用 (5)自主计算安全与隐私保护 (6)算网融合验证环境与平台


论坛日程


论坛主席及嘉宾介绍



主席


张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张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存算传融合网络、异构网络资源管理等,已发表IEEE JSAC、TMC、INFOCOM等顶级期刊及会议论文50余篇,7篇入选ESI高被引目录,曾获2013年第19届亚太通信大会最佳论文奖。担任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Springer Peer-to-Peer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期刊编委,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等,2019年入选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计划、2024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连续多年入选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共同主席


易波

CCF互联网以及网络与数据通信专委会委员,东北大学副教授、博导


个人简介:易波,东北大学副教授、博导,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CCF互联网以及网络与数据通信专委会委员。辽宁省优博、沈阳市高层次D类人才称号。长期从事下一代网络通信与服务计算相关研究方向,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50余篇,包括1篇ESI高被引论文和1篇国际会议最佳论文以及若干CCF A类论文。获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主持和参与国家级重点研发、基金重大、重点等项目10余项。


嘉宾


张宏科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个人简介:张宏科,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导,移动专用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IEEE Fellow,曾任两期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专用通信网络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建立了标识网络功能结构及解析映射机制,有效解决了复杂场景下网络高移动支持和高可靠传输难题,主持研制出专用网络设备与系统,为解决国家和行业专网工程急需做出重要贡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出版专著6部。获全国创新争先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

报告题目:新型网络赋能轨道交通


摘要:传统互联网技术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面临着特殊行业应用带来的新需求和新挑战,如高移动、高安全和确定性等,亟待进行技术创新,满足行业迫切需求。同时,随着新型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赋能,如智融标识网络等前沿成果的融入,轨道交通系统正逐步实现智能化升级,提升运营效率,优化乘客体验,为城市发展与区域互联互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本报告将介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团队在网络与计算方面的研究与探索,重点介绍以智融标识网络为代表的新网络技术成果在轨道交通专网工程中的演进与应用前景。


杜军朝

CCF杰出会员、互联网专委会常委、嵌入式系统专委会常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山学者”领军教授、博导


个人简介:杜军朝,CCF杰出会员、互联网专委会常委、嵌入式系统专委会常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山学者”领军教授、博导,国家级人才,教育部区块链技术应用与测评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陕西省智能人机交互与可穿戴技术重点实验室骨干,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陕西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团队首席科学家,ACM西安分会常务理事,ACM中国图灵大会组委。以第一完成人获:2022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2021/2019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特等奖/一等奖。出版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教材《ZigBee技术原理与实战》。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点、省部级项目多项。在国际旗舰会议ACM Ubicomp、ACM Mobisys、IEEE/ACM期刊等发表论文多篇,获得2017 ACM Ubicomp杰出论文奖(CCF A类)。

报告题目:异构计算平台中混合负载的计算调度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在异构计算平台中,面向深度学习模型训练、推断以及大数据处理等混合负载的多目标计算需求,计算框架与调度技术是关键。本报告针对异构计算平台中面临的计算资源异构、混合负载复杂需求的挑战,分析国内外的计算框架和调度技术,介绍团队在异构计算资源和混合负载的画像技术,计算能力供给与复杂负载需求的耦合性与亲和性计算技术,计算调度以保障混合负载的复杂多样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郭斌

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副院长


个人简介:郭斌,CCF理事、杰出会员、CCF西安分部主席,工学博士,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人机物融合群智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工信部智能感知与计算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西北工业大学计算与艺术交叉研究中心主任。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2)和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7),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2023中国智能计算创新人物”。主要从事智能物联与普适计算、群体智能、移动群智感知等方面研究。在IEEE/ACM汇刊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人机物融合群智计算》《智能物联网导论》等专著,且面向智慧城市、社会治理等国家重大需求开展领域应用和技术推广。曾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以及IEEE UIC’17、ISI’19、BIBM’20等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Human-Machine Systems》、《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ACM IMWUT》等国际权威期刊编委。IEEE高级会员。

报告题目:人机物融合群智计算:LLM vs. 分布式集群智能


摘要:近来,在智能物联网、边缘智能、群体智能等兴起背景下,跨空间人、机、物异构智能体协作增强将成为新一代群智感知计算最重要的演进方向——即“人机物融合群智计算”。人机物融合群智计算涉及物联网、人工智能、生态学、复杂系统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探索自然集群交互协同与人工群智能体间协作增强间的隐式关联和映射机理,将通过异构群智能体的有机交互、协作、竞争与博弈,构建具有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持续演化等能力的智能感知计算空间。本报告将探讨人机物融合群智计算的基础理论、科学挑战及关键技术,并介绍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殷昱煜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


个人简介:殷昱煜,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计算与新兴软件”重点专项总体组专家,浙江省级领军人才,浙江省高校创新领军人才。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舟山海洋电子信息研究院院长、“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布式计算、边缘智能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国防科工局技术基础科研、长三角科技攻关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尖兵”攻关项目等。曾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4项、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和二等奖2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2项、日内瓦国际发明奖银奖1项。

报告题目:适配国产硬件的大模型分布式训练技术


摘要: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盘古、GPT-4、Sora等大模型颠覆了人类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是其发展的转折点,被广泛应用于科学计算、视频处理等领域。大模型的强大能力及商业潜力使其成为国际竞争的科技战略制高点。随着模型结构复杂化及数据规模增加,其参数规模增长到千亿级或万亿级,对算力需求非常大,可达万级加速卡,这为大模型的计算与应用带来了极大挑战。国产算力芯片百花齐放,比如Ascend、DCU、摩尔等,而如何让国产芯片不仅“性能高”而且“用得好”,是我国大模型技术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为此,适配国产硬件的大模型分布式训练技术对推动我国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及产业化落地具有重要的意义。


于东晓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山东省数链融合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个人简介:于东晓,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特聘教授、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山东省数链融合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分布式计算、边缘智能和物联网。近五年来发表 CCF-A/ JCR一区论文100余篇,获得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4项(IEEE IPCCC 2020、PDCAT 2020、CsoNet 2019、IIKI 2019)、最佳论文提名奖3项(MobiHoc2023、IEEE MASS 2021、WASA 2019)。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优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等纵横向科研项目二十余项。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担任CCF-A类期刊IEEE TC、通信领域旗舰期刊IEEE TWC编委、ComCom领域编辑,国际学术会议WASA 2020的程序委员会主席和IEEE WCNC 2020程序委员会领域主席,常态化担任十余个国际顶级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

报告题目:零信任开放环境下的算网融合技术挑战


摘要:海量异构的算力网络设施部署在一个信任缺失的开放环境中,导致了算力设备和数据不可靠,资源利用率低,智能性差等问题,亟需算网深度融合。本报告将分享我们对算网融合所面临挑战的理解,从弹性算力、可信数据、智能算法、高效传输四个维度探索算网融合的理论与技术难题。


唐雄燕

中国联通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科学家


个人简介:唐雄燕,工学博士,教授级高工,中国联通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科学家,下一代互联网宽带业务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兼任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科技委委员,中国通信学会理事,北京通信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信息通信新技术新业务研发和管理工作,主要专业领域为宽带通信、光纤传输、互联网/物联网、新一代网络等。

报告题目:中国联通算网融合技术创新回顾与展望


摘要:算力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生产力,算力服务形态变革驱动网络技术持续演进。中国联通坚持网云并重,积极构建综合性新型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算网融合,已在算网融合领域取得关键进展和多个技术创新成果。面向算网融合发展新趋势,中国联通研究院以CUBE-Net3.0网络创新体系为指引,致力于构筑算网融合技术体系,推动算网融合演进,打造算力精品网,在算力体系、网络体系、算网编排等方向持续开展创新研究。报告将深入探讨了当前网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前沿技术趋势、产业与创新应用等重大议题,并着重介绍了中国联通在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智能融合网络演进之路的一些创新和实践。






*日程信息实时更新,以大会最终公布为准。

获取更多关于2024 CCF中国网络大会(CCF ChinaNet2024)信息,请登录大会官网:https://ccf.org.cn/chinanet2024

注册链接:

https://conf.ccf.org.cn/conf/signup/add.htm?meetingId=m1275479648918179840172413964556

注册二维码:



说明:本次会议通过CCF会议管理系统缴费,退费遵守《CCF关于会议注册费的退费规定》。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注册!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