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CCF计算机博物馆建设的博物馆学意义 | CCCF精选
最新动态
CCF计算机博物馆建设的博物馆学意义 | CCCF精选
2024-09-195

收录于话题

#CCCF2024



CCF计算机博物馆建设项目在博物馆建设模式、建筑设计、藏品体系、知识体系、展览体系及社教服务体系构建、管理运营团队组建等方面为博物馆界提供了非常难得的参考案例。本文尝试从博物馆学角度做出初步分析,使这一案例的价值得以进一步彰显。




CCF计算机博物馆建筑已开始建设,展览已在筹备之中,不久的将来即可向社会开放。这当然是可喜可贺的事,所喜所贺的绝不仅仅是中国又增加了一座大型专题博物馆,还有着更深刻的理由:CCF计算机博物馆的建设在博物馆学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展现这一切努力的舞台是博物馆的建筑。建设单位东阳市政府和中国计算机学会从选择馆址和建筑设计方案起,就迈出了积极探索、追求卓越与突破的脚步。



让我们来感受中国计算机学会对CCF计算机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的介绍。


CCF计算机博物馆选址浙江省金华市东阳横店。东阳市是“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和影视名城”,人文底蕴深厚。东阳市横店镇以影视文旅产业闻名于世,已有50余座专题博物馆,正在全力打造数字文化产业集群,计算机博物馆的建设促进科技与文化、旅游与科普、数字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计算机博物馆占地面积119.88亩,建筑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分为历史馆、科普馆和未来馆。


计算机博物馆建筑概念设计由世界知名建筑规划设计咨询公司CallisonRTKL提供。设计师刘晓光曾主持设计中国科学技术馆、上海科技馆和中国电影博物馆。其设计体现了计算科技与建筑空间对立统一的平衡与张力,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时空隧道之中,将强烈的视觉效果升华为全方位体验。


计算机博物馆从设计理念上力图消融传统类型边界,实现博物馆、科技馆和主题园区的有机融合,对接前沿科技与大众生活,打造新型主题空间,将不足百年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同远古的华夏文明演进融为一体,将历史人文关怀注入计算科技,最终让人们体验到计算对人类无处不在的巨大影响。


方案造型从江南山水意境幻化出镜像宇宙的概念,以上下倒置、互为镜像,而又合二为一的两组人造山丘表达自然与人工、虚拟与现实的对立统一,以此超越对计算机主题的工具性和技术性表达,关注数字文明带来的时间空间观念演变,以抽象的山水意象和空间格局赋予项目中国人文特征。该设计方案的核心概念是“虫洞”,打造连接历史与未来、虚拟与现实、文化与科技、人工与自然的灵境空间。从地下到空中,从封闭到开放,历史馆、科普馆、未来馆垂直叠加,参观动线清晰、体验连续。


博物馆同时也是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露天剧场和大型阶梯连天接地,联接地面和顶层外部空间,观众可以从不同维度上体验周边景观,最大化外部空间的公共体验和使用场景的多样性。



建设单位能够选中这样的建筑设计方案,是值得高度赞赏的。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是为博物馆功能实现服务的,科学技术类博物馆的展示内容与方式,与艺术、历史文化类博物馆的区别是很大的,特别是面对计算机技术与文化这样的数字时代的全新文明成果,以什么样的建筑样式和空间呈现,即提供怎样的舞台,的确需要全新的思考。中选方案在建筑设计理念上的突破,做到了多样化、时代化,将为展览、社教、休闲活动等方面的创新,提供广阔的施展空间,这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可以说,我们看到了一个值得期待的设计。有理由相信,这座博物馆开馆之后,将成为博物馆序列中的一个全新标志,就像有学者在讨论博物馆建筑时所说:“……这些建筑本身则成了最有意义的文化对象。”


CCF计算机博物馆建设项目实施的方式在国内博物馆建设的历史上也具有示范意义。该项目以共建方式进行,东阳市政府提供建设用地和建设资金,中国计算机学会提供人才、技术和展览资源。据了解,中国计算机学会婉谢了若干更大城市的邀请,最终选择东阳市横店镇,而东阳市政府提供如此优厚条件,双方都目光长远,可谓共建双赢。这一合作模式的成功,构成了CCF计算机博物馆建设所有努力获得成功的前提。



填补领域空白与占据学术高地


首先,由各类博物馆组成的博物馆序列就像百科全书,对应人类知识的三大体系: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对照这三大知识体系不难发现,我国博物馆序列中,国家级科学技术类博物馆建设一直非常薄弱,国家级计算机专题博物馆更是空白。


其次,由于前述原因,在博物馆序列所呈现的知识体系中,当然就缺少计算机技术与文化专题这一环。


最后,计算机技术与文化成果的展现,特别是软件部分,对博物馆行业来说,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是新课题。


在这一切物质性背后存在着某种结构性的、抽象性的东西,这个东西在思想上的统一性独立于其物质遗迹和应用,这个东西就是“科学”。科学可以独立于它的遗物;而理解科学不是熟识这些物体,而是领会其概念和关系。


上述关于科学博物馆的论述,精辟地讲出了科学技术类博物馆展览表达的追求,即不应停留于实物展品的罗列,而应把实物展品所蕴含的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解读、呈现出来,使普通观众可以理解,并在思想上得到滋养。这一解读工作是需要相当的功力才能做到的。


因此,社会公众、博物馆行业呼唤国家级计算机博物馆的诞生,以填补上述空白,在理论与实践上做出积极、成功的探索。CCF计算机博物馆可谓应运而生。


CCF计算机博物馆肯定是中国计算机技术与文化发展历程的纪念碑,同时又是服务公众的科学技术知识课堂。



在思想史上的位置和作用


计算机技术与文化专题博物馆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计算机技术领域突破与发展的历程,可以很好地解答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思想动力是什么、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等问题,从而克服旧的科学技术史叙事的局限——那种传奇化、脸谱化、机械化(教条)的观念和方式,如苹果坠落之类的故事——尊重历史,重视思想和精神追求的作用。


20世纪的信息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改变是极其深刻而广泛的,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全然改变了。当我们回顾历史就会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社会转型,还会促使人们应用新科学、技术的观念、方法重新认识并描述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形成新的认知框架和知识体系。这也可以理解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为世界赋予新的意义。


因此,CCF计算机博物馆义不容辞的使命就是,不仅讲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社会改变,更要讲述如何“重新认识并描述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形成新的认知框架和知识体系”,这也可理解为新的社会文化。借此,CCF计算机博物馆才能真正做到、做好培养公众的工作,特别是对青少年科学精神、信息素养的培养,使其理解并把握数字科技与数字文化的精髓。


CCF计算机博物馆在认识论方面的贡献,是值得期待的。经过筹建阶段及开馆后在科学技术史叙事方面的深耕,将形成与其他领域博物馆相互呼应的局面。


20世纪后期,国际上出现工业遗址博物馆建设热潮(我国更多出现在21世纪初),其中“遗迹现象”较为明显,即满足于原来“有什么”,局限于遗址、遗物,而对“是什么”和“为什么”探讨不足,即对无形遗产的关注远远不够。比如,关注厂房、设备,至多列出厂长、劳模工人的简单事迹。其实,能体现工业文明的,除技术之外,生产的组织等是非常核心的部分。


CCF计算机博物馆须突破此种“遗物思维模式”,要有回顾、有纪念,更要突出日益勃兴的科技伟业。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在建设第三代科学博物馆的道路上将会迈进一大步,推进博物馆与公众共创共享知识,更注重价值的创造,这并非是不可期望的。



收藏方面的探索


藏品是博物馆开展研究和举办展览的基础,对于CCF计算机博物馆这样一个全新的博物馆来说,藏品体系的建立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值得欣慰的是,自博物馆筹建以来,已经获得了广泛支持和多方捐赠。而且,由相关领域权威企业、机构依照总体展览大纲承担某个专题的展厅展览内容,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CCF计算机博物馆的历史馆,将以32个主题单元展示人类计算科学技术史上伟大的发现和发明,再现中国计算机发展史上的辉煌成就。


如何选择藏品?总体来说,CCF计算机博物馆藏品体系的建立,应以本馆使命为指导(博物馆使命并非几句空洞的口号,这一点极为重要,却往往被国内博物馆忽略),以世界计算机领域发展为背景,以中国计算机领域发展历史为主体,凡具有影响社会和行业发展关键性意义的物证都应涵盖,包括硬件、软件(某种介质、载体呈现)、文献(含影音)、模型、数字演示作品等。其中,文献应予以高度重视,若能形成该领域的文献收藏中心,其意义将是非常深远的。藏品征集的体系化在博物馆创立之初就应坚持。


如何收藏?涉及的问题很多。首先,制定入藏程序、入藏程序文件及其规范;其次,对藏品捐赠者、提供者的特殊要求或藏品存在的特殊情况,应予以准确记录,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最后,博物馆应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藏品领域涉及博物馆职业道德(博物馆伦理)的问题。


关于藏品的分类、编号及计数、著录藏品信息。这三个问题是三步专业工作,彼此紧密相关,互相牵涉,一向是博物馆藏品领域的难题。这不仅涉及管理问题,更是决定、至少是深刻影响该博物馆知识体系的构建。如果CCF计算机博物馆在科学技术类藏品分类上能形成一套有效的方法和规范,将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关于藏品编号,可以在参考国家文物局颁布的相关标准基础上做出新的探索。关于藏品信息的著录,作为一家新型博物馆,最好在建馆之初就以知识挖掘与呈现为目标,设定藏品信息著录的项目和规范,而不局限于藏品实体管理层面。安排库房和柜架,这与藏品分类相关,又与藏品的材质、规格相关,更与藏品的长期保存保护相关。


解决长期保存保护问题。博物馆需要设立专业部门,或委托专业团队承担该工作,这是持续性、专业性的基础工作。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Center for Art and Media Karlsruhe,德文简称ZKM)的经验可供参考。


伴随藏品著录工作,博物馆还要系统化地开展藏品信息数字化采集,建立藏品信息资源库,并与同时进行数字化采集的文献资源进行关联,服务于管理、科研、展览、社教。支撑展览中生长式互动数字展示方式的基础是藏品、文献等资源的数据库。计算机专题博物馆的专业优势可以在此方面为博物馆界作出表率。



展览叙事模式的探索


关于计算机博物馆的历史馆、科普馆和未来馆展览,中国计算机学会官方网站的介绍如下:


历史馆以展示人类计算科学技术史上伟大发现和发明为主线,以计算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时序为基本遵循,突出展示世界计算机发展史特别是中国计算机发展史辉煌成就。


科普馆用生活化的场景展示计算机相关领域知识点,通过互动化模式增加观者的参与感,以趣味化项目提升观者兴趣,营造热爱计算机科学、崇尚跨界创新的社会氛围,打造一个青少年喜爱的科普基地。


未来馆通过沉浸式计算科学项目,打造互动性、知识性、娱乐性计算技术体验中心,在娱乐中激发青少年探索未来计算技术的兴趣,建设成为全民喜爱的计算主题乐园。


如何认识并做好展览?“展览作为媒介,……展览内容则是通过空间用多重管道传递出去,观众在空间中移动并自行决定参观路线。……展览提供真实的东西(展品/典藏品),展览提供真实的体验(内在与外在),展览提供社交空间(与参观群体甚至跟群体以外的人讨论和分享看法)。……真实展品经过故事/概念的沟通后所作的呈现,展品的意义内涵便随之产生,赋予产品更深刻的意义。”这段话很好地概括了成功展览的基本构成:真实的展品、真实的体验、社交空间。借此,观众可以领悟到展品、展览对自身的意义,进而可以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创造出新的意义。


现有博物馆叙事模式基本形成于工业社会早期,此后虽有诸多改进,但是面对计算机技术与文化主题,需要诸多新的探讨。


首先,史学观念须更新(如前所述)。徐祖哲老师等前辈对中国计算机行业发展历史的研究成果显著,值得认真吸收。


其次,对计算机行业历史与成果的表达方式须创新,排除“精品展品”观念;应比一般博物馆更多地采用动手体验、非正式(非学校式)学习,以及数字文化、数字艺术的观念、方法,等等;情景式学习(社教)在非物质形态部分(如对软件的解读)具有更大优势。科学技术类博物馆展览常用的展示手段包括静态展示、动态展示和互动展示;数字技术与艺术的应用,可使互动展示突破平面呈现、线性结构、循环播放的局限,实现空间化、生长式(不重复,呈现状态与结果因人而异)展示,进而实现真正的互动,使观众成为知识生产的参与者。而这一追求,才是数字时代博物馆的本质追求。


围绕某一主题(某件、某类展品)的解读,既要讲出在专业技术上的贡献,又要讲出与普通观众的关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即多层次、多维度的解读。有故事、有情感,才是更有效的科普。


关于博物馆职业道德(博物馆伦理),要考虑两方面问题。首先,借展览、社会教育等,把观众引向何方?应在本馆使命、展览及知识服务体系构建等基本文件中有真正清晰的思考并表述到位,成为能够真正指导全馆工作的原则。其次,法律法规、学术规范、行业共识、公众意愿,都应该遵守和尊重。



传播重点的探索


博物馆诞生初期,往往是有什么物说什么事。进入数字时代的今天,以计算机技术和文化为主题的计算机博物馆,展览、社会教育、出版物、网页、移动终端公众号等知识服务与传播方式,都应追求:对知识体系、基本逻辑和发展脉络的表达和解读,讲出科学技术进程中思想的作用、思辨的过程;科学技术进步给社会面貌带来改变的前后对比;阐述未来发展潜力;等等。


作为博物馆,经典是核心,品位应高尚。经典与高尚并非等于高傲;经典可以浅显地解读,优雅也能喜闻乐见。高品位、低姿态,将越来越突出地成为博物馆应有的面貌。因此,在传播中应注重观赏性(趣味化、多元化等)与诠释深化相结合,事物与生命合一;透过展出的物证,使人看到团队和人物,置身故事之中,感受精神的力量。



团队建设的探索


中国计算机学会与东阳市政府联合成立了东阳西西艾弗计算文化与发展研究院(CCDI),负责CCF计算机博物馆的筹备和建设。建设单位目前尚未公布开馆之后的运行与管理的具体方案,预计仍以中国计算机学会与东阳市政府合作为主体框架;并且,CCF计算机博物馆运行管理团队的构成不会套用一般博物馆的模式,多元化合作、服务委托、志愿者团队服务,以及与大学等机构共建等,都可能在CCF计算机博物馆出现。


CCF计算机博物馆在建设模式上已做出了成功的创新,我们相信在运行与管理上也会做出成功的探索,这项探索意义重大。在博物馆建设高潮的今天,大学、企业、社团和民间个人筹建博物馆的热情很高,新的博物馆不断涌现,而运行管理团队的组建一直是很棘手的问题,对于很多博物馆筹建者或筹建单位来说,建立规模足以应付日常工作的团队非常困难。而CCF计算机博物馆的探索,将提供可以学习、参考的重要案例。



祁庆国

北京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学、博物馆信息学、文物影像学等。

qqg1960@126.com


CCF推荐

【精品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CCCF文章。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