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区块链 | CCCF精选
最新动态
区块链 | CCCF精选
2024-05-2717

收录于话题

#CCCF2024



本期专题聚焦“区块链关键技术与应用”,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的学者从理论基础、关键技术研究、产业应用等多方面对区块链技术进行探讨。




科技领域当前最火热的莫过于英伟达和通用人工智能(AGI),而比特币(Bitcoin)价格近日也连创新高。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2008年10月,神秘的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在“密码朋克”(Cypherpunk)发布了文章“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比特币就此诞生。15年间,区块链技术伴随着数字经济、价值网络、信任机器、Web3等标签在争议中迅速发展。大家由比特币认识了区块链,但区块链不完全算比特币首创,而是可以追溯到斯图尔特·哈伯(Stuart Haber)和斯科特·斯托内塔(Scott Stornetta)在1991年提出的数字文件可信时间戳技术。自1995年起,他们创办的Surety公司每周都会将一串谜一样的字符刊登到《纽约时报》,那就是串联起一个个数字文件的区块链哈希(Hash)。


区块链对算力的渴求无意中成就了英伟达,2018年黄仁勋曾说,“英伟达的GPU支持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分布式超算(区块链工作量证明)。”在人工智能还无法消耗那么多算力的时候,区块链形成的需求为英伟达的腾飞提供了助力,而英伟达指数式增长的算力又在无形中让通用人工智能浪潮提前到来。


智能从何而来?图灵奖获得者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在《心智社会》中指出,智能是由多样化的计算模块在通信与协作的过程中诞生的。人的大脑是一个小小的互联网,神经元间交流频繁,通过人体的感官与物理世界交互。杨立昆(Yann LeCun)说,一个4岁的儿童有16000小时的清醒时间,仅通过视觉就能接受PB级数据,还有音频、嗅觉等其他维度的感知数据。人类的高阶智能只需要非常少的算力,例如推理;但是无意识的技能和直觉却需要极大的算力。尽管人工智能在很多任务上超越了人类,却无法在简单的家务中游刃有余。在人工智能随着网络不断泛化的时代,按照“心智社会”的原理,新智能是否呼之欲出呢?


还有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可信。新智能的“神经元”之间的交流是可信的吗?这里的可信不仅包括个体是否说真话,也包括智能化不均匀带来的信息可靠性问题。分布式计算领域有个著名的CAP定理,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埃里克·布鲁尔(Eric Brewer)在2000年提出,2002年被麻省理工学院的南希·林奇(Nancy Lynch)和赛斯·吉尔伯特(Seth Gilbert)证明。该定理指出,一个分布式计算系统不可能同时满足一致性(Consistency)、可用性(Availability)和分区容错性(Partition tolerance),区块链也同样如此。本期专题聚焦“区块链关键技术与应用”,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的学者从理论基础、关键技术研究、产业应用等多方面对区块链技术进行探讨。


《三国志》记载,汉献帝建安十六年,马超和韩遂等率十余万羌、胡军队大战潼关。曹操领兵相拒,“与遂书,多所点窜”,马超等诸将看了涂抹的敌方来信,怀疑韩遂要掩饰通敌内容,联军瞬间土崩瓦解。搁在今天,韩遂肯定得要求曹操用私钥给这封信加个戳,再放到区块链上;否则有多少张嘴,也和兄弟们说不清啊。



刘云浩

CCF会士,ACM Fellow,CCCF主编,2022年CCF王选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ACM Transactions on Sensor Networks主编。


特别声明: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拥有《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CCCF)所刊登内容的所有版权,未经CCF允许,不得转载本刊文字及照片,否则被视为侵权。对于侵权行为,CCF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CCF推荐

【精品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CCCF文章。

阅读原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