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1月21日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分别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1人。共有8位CCF会员当选,在此特别祝贺!
CCF会员胡德文、李树涛、刘云浩、施毅、张艳宁、周志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CCF会员王晓云、吴枫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德文
CCF专业会员,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教授,专业技术少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专家,长期从事脑认知模式识别研究,在脑信号时空分析、脑网络连接机理研究、脑机协同控制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创造性贡献。研究成果“神经生物信息模式识别与时空分析”和“脑功能连接机理研究”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获评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
李树涛
CCF高级会员,长安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长期从事智能融合感知领域的研究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刘云浩
CCF会士,CCF王选奖获得者,《计算》杂志主编,清华大学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机网络与系统研究,科研成果获得国内外广泛认可,获MobiCom、SIGCOMM等最佳论文奖以及ACM SenSys 时间检验奖。因在物联网领域的贡献当选CCF Fellow, IEEE Fellow和ACM Fellow,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施毅
CCF专业会员、南京大学教授。兼任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江苏省电子学会理事长等学术兼职。长期从事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面向国家发展需求,承担系列重大科技项目,在半导体纳米科技领域,特别是半导体表界面物性调控、材料和器件方面作出了开创性和系统性贡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分别排1和3)、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排1)、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1)和其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
张艳宁
CCF会士、常务理事,CCF夏培肃奖获得者。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国家级领军人才,曾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和宝钢优秀教师等多个荣誉称号。长期从事空间环境探测动态视觉计算理论、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制,并与航天、航空等方面的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主持研制一系列空间环境探测、黄河环境监测等信息处理系统,并成功完成了产业化应用。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5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周志华
CCF会士、常务理事,CCF王选奖、2020CCF-ACM人工智能奖获得者。南京大学副校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一等奖、省部级科技一等奖四项、IEEE计算机学会技术成就奖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带头人。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类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理事会主席。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王晓云
CCF专业会员,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总经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长期从事移动通信发展策略、体制标准研究和技术研发工作,是自主知识产权TD-SCDMA和TD-LTE领域学科带头人之一,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荣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先后担任IMT-Advanced(4G)及IMT-2020(5G)推进组、新一代移动通信网技术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负责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网”副总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TD-LTE)关键技术与应用”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TD-SCDMA关键工程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主要完成人。
吴枫
CCF杰出会员,曾任CCF第十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长期从事人工智能、视频编码与通信、多媒体内容分析、多媒体网络和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IEEE CAS Mac Van Valkenburg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CC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