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CC2025期间,“量子计算与区块链金融的攻守博弈:技术革命下的金融基础设施重构”主题CCF YOCSEF观点论坛在黑龙江哈尔滨举办。论坛由CCF主办、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支持,CCF YOCSEF香港与苏州共同组织,执行主席为亚马逊云科技教育行业总监、CCF YOCSEF香港主席刘东屏博士,昆山杜克大学数字创新研究中心副高级研究员、CCF YOCSEF苏州学术秘书张露瑶教授,汇聚多领域专家共探技术协作路径。
图一 2025 CNCC CCF YOCSEF观点论坛嘉宾合影
图二 执行主席刘东屏、张露瑶开场:定调技术革命下的金融安全使命
论坛签到环节设“基于量子计算机的交互式数字签名墙Apps”体验,嘉宾生成量子随机数专属数字签名,直观呈现量子技术在金融安全验证的落地应用。开场中,刘东屏博士指出,量子计算与区块链金融是协作关系,二者融合既是金融基建技术革新,也是跨学科人才培养方向;张露瑶教授强调2025年技术里程碑意义——诺贝尔物理学奖标志量子力学实用化、香港《稳定币条例》推动区块链金融规范发展,同时提及全球3.7万亿美元数字资产加密算法面临量子计算威胁,论坛核心目标是通过技术协作守护金融安全、实现普惠。
暖场:云端服务降低量子技术门槛
图三 张奥宇暖场发言:介绍云端量子服务打开技术落地 “低门槛入口”
亚马逊云科技资深应用科学家张奥宇博士,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培养,也是亚马逊云科技首位普通话母语量子计算大使,分享“云端量子计算服务助力区块链金融安全转型”。他提出量子计算需突破科学与工程难关,同时指出AWS Bracket SDK可让开发者便捷访问 IonQ、Rigetti ,Quera等云端量子计算机,并建议将量子计算机(QPU) 与CPU、GPU并列作新型计算资源,现场demo展示量子随机数结合(LWE)抗量子算法生成密钥的 “量子就绪” 原型。
四大主题演讲:解构量子安全协作方案
图四 四大主题演讲现场:北大、中大、广州大学、港科大(广州)专家解构量子与区块链金融安全协作方案
1.密码学底层:量化威胁与国产路径
北京大学关志副研究员主持国产密码开源项目GmSSL,此次,他受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陈钟教授委托分享“区块链金融系统的密码学安全演进:挑战与应对策略”,量化量子计算对加密算法的威胁:2000个以上逻辑量子比特可在短时间内破解RSA等主流加密算法,威胁窗口约10年;还指出Bitcoin 25%资产、30%新交易及以太坊2.0等存在安全隐患,并提出攻击后响应、技术标准适配NIST PQC与国产算法、风险规避三类应对策略。
2.区块链系统:分片技术破“三难困境”
中山大学软件工程学院黄华威教授兼任岭南学院与香港高等研究院双聘教授,也是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他介绍自研的BrokerChain测试网——该测试网于2025年6月上线,通过“做市商跨分片交易方案”解决跨片效率低问题,依托“高级贡献节点+普通体验节点”的分层共识架构平衡系统稳定性与去中心化;目前测试网账户超1万个,曾快速应对“水龙头代币漏洞”,团队研发的BlockEmulator平台已服务全球90多个国家研究者,未来将从To B(企业分片技术定制)、To C(云端应用生态)双路线推进。
3.智能合约防护:从攻防到量子时代防护
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苏申教授担任网安所所长,是2024国家级青年人才;他系统梳理区块链各层级攻击场景,涵盖钱包层诱导攻击、交易层三明治攻击、合约层价格操控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智能合约防火墙设计方案,具体包括预留后量子密码模块接口、增加抗量子签名验证环节、强化交易延迟期监控,同时强调安全防护需技术与管理协同,他曾主导哈尔滨亚冬会网络安保工作,并参与多届重大赛事安保。
4.抗量子共识:无签名协议破技术空白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王雪超博士担任金融科技与物联网学域双聘助理教授,是2025年ACM CCS杰出论文获得者;他提出“无签名共识”是区块链抗量子安全的最优方向,研发的TetraBFT协议(具备5轮延迟,支持节点动态调整)与Sailfish++协议(仅需3轮延迟)实现技术突破;同时提出“节点自定义信任集合”模型,两款协议均已通过实验验证并开源,为区块链共识机制的抗量子转型提供可行方案。
图五 思辨讨论互动环节:张鹏、关志、苏申、朱焱麟等嘉宾共探金融基建量子安全准备及技术协作普惠路径
议题一:金融基建量子安全准备
香港Uweb商学院校长、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席于佳宁博士指出,Bitcoin 20%资产面临公钥暴露风险,需通过BIP达成社区共识并联动监管;中国反洗钱研究中心特聘专家、证监会上证链治理委员、上海特高信息技术董事长崔建军博士分享实践:美国要求2030年前替换旧密码算法,国内科创联盟链试点“QKD+PQC”双层防护,TPS从 3000提升至5000。互动中,Web3开发者、城商行IT负责人等提出通过DAO投票、标准化接口降本、无感升级等建议,共识是分主体协作 —— 头部机构优先保障高价值资产,中小机构借标准化降门槛。
议题二:技术采纳与全球普惠
天津大学张鹏教授提出“AI量子科学智能体”工具体系,助机构低成本探索量子技术;攀钢集团成都先进金属材料研究院研究员及智能制造所副所长朱焱麟,介绍引入量子随机数生成器(QRNG),并联动成都超级计算中心、香港区块链协会测试抗量子算法。互动中,国际组织、高校等提出开源工具包、联合实验室、跨境标准对接等方案,形成“三维协作框架”:短期投入PQC工程化与试点,学术产业对接需求,跨境标准打破壁垒。
互动环节中,Web3社区开发者提出 “需通过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投票与政策备案协作,避免违背区块链分布式特性”;某城商行IT负责人分享“接入上证链标准化接口后,PQC升级成本降低70%,让中小机构也能参与技术协作”;某互联网金融平台产品经理介绍 “通过‘无感升级’——钱包APP后台自动适配PQC算法,转账手续费未增,签名速度提升 20%,让普通用户无需学习即可享受安全服务”;国际标准组织代表呼吁 “推动‘跨境量子安全适配协议’,让香港与内地稳定币试点共享验证结果,避免标准壁垒影响用户体验”。最终形成共识:量子技术带来的前向安全风险已存在,需分主体协作准备——头部机构(交易所、国家级基建)优先解决高价值资产安全,中小机构通过标准化接口降低门槛,Web3社区、政策方、技术方协同保障普惠性。
图六 思辨讨论互动环节:聚焦 “金融基建量子安全准备” 议题,嘉宾交流国内外实践
执行主席刘东屏博士与张露瑶教授,结合全天讨论、专家实践及现场经验,提炼出四大核心协作共识,所有共识均围绕 “科技向善、普惠大众” 展开:一是技术关系协作化:技术关系从 “攻防对立” 转向 “合作共赢”,像量子计算与区块链是伙伴,量子计算能升级区块链加密等级、提升效率,而区块链金融能为量子计算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二是性能平衡协同化:金融基础设施的安全、效率、低成本需求能同步实现,比如通过 “PQC+QKD”双层防护技术可将安全等级提10倍,模块化改造能帮中小机构降70%成本,技术协作让三者兼顾成为可能;三是落地路径协作化:落地需多方协作打破壁垒,Web3社区自治、政府政策引导、学术界技术支持,全球层面还需务实行动,比如香港与内地推进标准对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开源工具包;四是价值导向普惠化:技术升级的核心是普惠大众,要让中小机构低成本接入、普通用户无感享安全、发展中国家共享成果,这样才契合“科技向善”本质。
图七 论坛总结:刘东屏、张露瑶提炼四大协作共识,锚定金融基建“科技向善”目标
执行主席刘东屏博士、张露瑶教授在总结中指出,从教育行业视角看,量子计算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不仅是金融基础设施的技术革新,更是培养新一代跨学科人才的重要方向。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应将此次共识转化为多元成果:面向全球科技人员的技术科普、可供学术探索的论文提案、推动国际协同的标准倡议,联动国内外政策、学术、产业各界推进实践,让量子计算与区块链的协作成果真正服务于金融基建的安全与普惠。论坛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圆满结束。与会嘉宾期待通过持续的跨界对话,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在量子时代的安全转型与普惠发展。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CC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