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AI 赋能,全周期医疗新篇|第三届数字医学大会
最新动态
AI 赋能,全周期医疗新篇|第三届数字医学大会
2025-11-0731



2025年11月21日-23日,以“AI 赋能 全周期医疗新篇”为主题的第三届CCF数字医学大会(DMS2025)将在北京市金隅喜来登大酒店举行,大会特邀报告嘉宾和论坛议程已初步确定,群星璀璨,不容错过!



2025年11月21日-23日,以“AI 赋能 全周期医疗新篇”为主题的第三届CCF数字医学大会(DMS2025)将在首都北京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数字医学分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联合承办。 本次大会邀请到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乔杰和CCF数字医学分会主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宋志坚担任大会主席,邀请到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海内外重磅嘉宾作特邀报告,让我们一睹为快! 



一、大会主席


乔杰


乔杰,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现任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女医师协会会长等。长期致力于从事妇产及生殖健康相关临床、基础研究与转化工作,在女性生殖生殖障碍疾病病因及诊疗策略、生育力保护保存、人类配子及胚胎发育机制、防治遗传性出生缺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持续关注妇幼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守护妇儿全生命周期健康。?


宋志坚


宋志坚,CCF数字医学分会主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数字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MICCAI(Medical Image Computing and Computer Assisted Intervention)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医学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领域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及高科技产品的研制工作。近年来,在计算机辅助手术、医学大模型、智能诊断和大数据分析、视觉跟踪与空间定位领域取得突出成绩。提出了系列智能诊断与手术导航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并在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顶级国际会议论文16篇,专著1部,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2项,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2项。曾先后获得以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为代表的4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为我国医疗装备的技术创新及高端医疗设备的国产化做出了贡献


二、大会特邀报告嘉宾(按主论坛发言顺序排序)



赵沁平


赵沁平,CCF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软件与虚拟现实领域专家。做为中国虚拟现实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一直从事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家863、973等20余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 3 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项。培养博士百余名


周文浩


周文浩,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及新生儿学组组长,临床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主任兼儿科学院院长。1986-1991年就读江西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94-1997年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98-2001年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医学博士学位,2004-2005年赴加拿大UBC大学温哥华儿童医院进修。历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2010年至2023年任副院长,2023年9月起任现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5项,在《Natur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85篇,主编专著7部。发起“中国新生儿基因组计划”,牵头建立全国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单元及罕见病数据库。获第七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2022年“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及2025年“广州名医”称号。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2023、2024)。现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及新生儿学组组长,推动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升区域疾病防治水平


田捷


田捷,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07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作为第一完成人在02年和04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0年和12年两次获得国家发明奖,12年获得何梁何利奖,17年全国创新争先奖;连续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和Elsevier医学科学高被引学者榜单(Google H因子126),06年和11年两次任科技部国家基础研究九七三项目首席;12年和20年两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部委推荐重大科学仪器设备项目,是IEEE TMI(生物医学成像) 、TBE(生物医学工程)和JBHI(生物医学与信息)等多种国际期刊编委,AAAS、IEEE、SPIE、IAMBE、AIMBE、OSA、ISMRM和IAPR(美国科学促进会,国际电子电器工程学会,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美国光学会,国际医用磁共振学会和国际模式识别学会的会士)Fellow。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分子影像与人工智能专委会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人工智能专委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图学会副理长。?


李亦学


李亦学,博士毕业于德国海德堡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Heidelberg University, Heidelberg,Germany),斯图加特大学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博士后,现为广州国家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湾区生物信息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生物信息学会(筹)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人工智能与数字健康部主任。现担任国家蛋白质机器重点研究计划、国家生物安全重点专项、国家常见多发病重点专项、国家IT@BT等重点专项专家组专家,作为通讯和共同通讯作者在包含Nature、Science等科学期刊在内的科学杂志上共发表科学论文300篇以上,引用25000次以上,H因子80。 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9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近年来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方面做出了一批开创性和基础性研究工作,研究提出和首次建立了生物学表型量化的深度学习计算理论,并首次将量子计算的基础性计算模式引入深度学习模型的预训练过程,大幅提升了深度学习隐空间状态分布函数的完备性和表征能力。2021年,作为生物信息学家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


陈益强


陈益强,CCF会士,CCF国际工委执委。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移动计算与新型终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现代服务业” 、“生物与信息融合(BT与IT融合)”重点项目总体专家组成员,南洋理工大学、东京大学等客座教授


何怡华


何怡华,CCF数字医学分会副主任、北京学者、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胎儿心脏病母胎医学一体化管理专家组办公室主任、博导。北京安贞医院胎儿心脏母胎医学中心及心脏超声医学中心主任。致力于胎儿心脏病母胎医学及出生缺陷防控工作三十余年,率先提出单病种多学科全链条管理的创新理念,服务十万余例胎儿心脏病患者,显著降低先心病疾病负担。聚焦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缺陷及心血管疾病领域,开展遗传病因学、医学人工智能、宫内及围生期干预等研究。主持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近十年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The Lancet Child& Adolescent Health、JAMA Pediatrics等期刊上发表文章300余篇,被国际指南引用2篇;牵头制定行业标准1项、指南1项、共识4项、参编指南及共识3篇、团体标准2篇;第一完成人获得华夏医学科技奖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妇幼健康科技奖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


王健伟


王健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主任(院长)、党委副书记。从事呼吸道病毒感染致病机制与防控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特聘教授、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北京学者等多项人才项目支持。在Cell、Lancet等国际重要刊物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多篇,研究成果入选“中国2020年度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及全国创新争先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等多项奖励


潘昭颐


潘昭颐 (Liona Poon),香港中文大学临床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师从胎儿医学之父 Kypros Nicolaides。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国际妇产科超声学会(ISUOG)认证教授,ISUOG候任主席及中国专家委员会联络官,于2024年9月当选ISUOG候任主席以及2026年任职ISUOG主席;伦敦国王学院生命科学院妇儿健康部客座教授;浙江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客座教授;玛希隆大学客座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客座教授;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妊娠对长期健康影响委员会主席;“孕产妇、围孕期和围新生儿期医学”国际基金会创始理事会成员;中国母胎医学研究院副主席;妇产科超声杂志(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编辑;母胎医学杂志(Materna-Fetal Medicine)副主编;长期致力于改善孕产妇和胎儿健康临床、教学与科研,在高影响力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超过300篇同行评审的出版物(H指数70)


张恒贵


张恒贵,国家特聘专家,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讲席教授(Professor, Chair of Biological Physics),北京智源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英国皇家人文艺术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Arts),英国皇家生物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Biology)。国际计算心脏动力学开拓者,该研究领域全球领军人物之一,取得了一系列具备独特性及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构建的虚拟心脏系统计算机模型,已广泛应用于不同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心脏功能的研究。同时,获得的数学、物理及计算机等相关技术也已应用于其他如血管、子宫和肺等生物系统模型的开发。已发表文章500多篇,其中在该领域高水平期刊(如Circulation、Circulation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发表280多篇。主持英国BBSRC、EPSRC、BHF、Wellcome Trust、欧盟等重大基金项目,中国自然基金项目、制药企业与投资公司项目多项


马长生


马长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心血管内科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北京市心血管疾病防治办公室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学系名誉主任。作为国际知名心血管病专家,马长生教授长期从事心律失常的临床诊疗、机制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在房颤导管消融领域具有开创性贡献。他首创阵发性房颤“单导管”术式,并改良推广原创“2C3L”术式,显著提升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和治愈率,成为国内主流且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他带领团队专注复杂心律失常疾病的诊疗,始终坚持“最高难度、最安全、最佳服务”的临床诊疗理念,每年完成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数量及效果居国际先进水平。发起“安全倍增”行动计划,系统降低房颤导管消融并发症发生率,全面保障患者治疗安全。此外,他主持国家卫生健康委房颤综合管理培训项目,建立全国统一的培训及考核认证体系,全面提升房颤介入治疗技术水平和安全规范。在学术界和临床实践中,他均享有具有广泛影响力


刘军伟


刘军伟,蚂蚁集团支付宝副总裁,拥有10余年互联网及人工智能产品设计、管理和创新经验


三、专题分论坛

除上述嘉宾带来的特邀报告之外,大会还设置了8个专题论坛、企业展览等活动,初步议程如下,期待您的参与



四、特别活动

1. 数字医学分会执委增选

为推动分会发展,CCF数字医学分会将在本次大会进行2025年度执行委员增选工作,欢迎各位专家学者、业界精英、行业翘楚参选。请填写CCF数字医学分会执行委员申请表(word版本和签字扫描的PDF版本,申请表不得超过1页,模板见大会官网https://ccf.org.cn/DMS2025 “资料下载”频道)和1页个人简介PPT,压缩后发送到邮ccf_tcdm@ccf.org.cn,邮件主题请标明“CCF数字医学分会执行委员申请-姓名-单位”


2. 论文投稿

大会面向AI与医疗健康交叉领域征集原创研究成果,征稿截止日期已延期至11月9日,欢迎抓紧最后时间投稿!论文征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向:医学大模型与多模态大模型的医学应用、医疗数据安全计算及隐私保护、心血管疾病多模态数据融合及应用、AI辅助的疾病精准诊疗及药物研发、大模型在各类疾病中的应用、医疗机器人及具身智能研发及应用、可穿戴设备与AI融合(详见征稿通知)



报名方式


大会目前已开放注册,并在11月12日之内执行早鸟注册价,欢迎访问官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参会。大会信息及动态将陆续在大会官网更新:https://ccf.org.cn/DMS2025


扫扫描上方二维码,或登录会议官网https://ccf.org.cn/DMS2025报名


欢迎各界人士参会,共同推动中国数字医学蓬勃发展。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大会官网。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