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在CNCC期间,Tony Quek教授和冯晨远博士共同主持的“6G原生智能:架构、演进与应用”专题论坛成功举办。论坛汇聚了国内外6G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顶尖学者,深入探讨了6G原生智能的前沿进展与未来趋势。
10月22日,在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期间,Tony Quek教授和冯晨远博士共同主持的“6G原生智能:架构、演进与应用”专题论坛成功举办。本次论坛汇聚了国内外6G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顶尖学者,深入探讨了6G原生智能的前沿进展与未来趋势。
论坛荣幸邀请到杨士强教授(CCF会士、CCF杰出教育奖和CCF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曾任鹏城实验室党委书记、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党委书记等职)担任专题主持人。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副校长Tony Quek教授发表了题为“通向未来6G原生智能网络之路:基本概念、关键技术与未来方向”的主旨报告。他系统阐述了全球6G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与面临挑战,并作为唯一项目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新加坡国家重点未来通信项目(FCP)的重要进展,包括面向智能机器人集群的token通信技术、天空地一体化智能通信框架,以及全球首个GEO & 5G NTN技术演示等创新成果。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计算机系研究员、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冯晨远博士分享了“面向低空经济的智能边缘网络架构及技术”的研究成果。她深入阐述了低空经济中通信、感知、控制和计算的融合架构与关键技术,重点介绍了基于离散语义通信的通控智算一体化技术,以及面向智能体网络的轻量级语言模型硬件加速技术等创新研究。
杨士强教授为两位讲者颁发了论坛证书。
论坛下半场由云南大学软件学院赵明雄教授(博导,系主任,云南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导师团队负责人)主持。首先,浙江大学研究员杨浩分享了“无线边缘网络中分布式机器学习的空中传输干扰分析”研究,系统揭示了通信-学习联合优化的内在权衡关系,为5G/6G大规模边缘智能框架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中山大学副教授王玺钧带来了“基于多智能体协同的云边融合无线接入网设计”的报告。针对传统集中式AI-RAN在实时性、扩展性和能耗方面的局限,他提出了一种分布式LLM-based多智能体协同框架,通过轻量化模型部署和动态任务分解,实现边缘侧高效推理与自主决策。该研究重点探索了多智能体通信机制、增量式联邦学习与无线资源联合优化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案在语义通信、网络切片等场景中显著提升了吞吐量并降低了能耗。
本次论坛不仅吸引了众多学界专家,还引起了产业界的广泛关注。黑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AI算法工程师刘通(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与冯晨远博士就AI技术解决黑龙江极端天气下通信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壮对研究团队的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并邀请团队前往北京海淀区进行产业化落地探讨。
值得一提的是,在10月24日中共中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和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介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6G移动通信、量子科技、具身智能等成为经济新增长点。这些产业蓄势发力,预计未来10年将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在当前国家强调“强基增效”、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背景下,基于原生智能的6G通信技术,特别是边缘无线接入网(AI-RAN)正成为各国科技竞争的新焦点。我们热忱欢迎产学研各界与团队开展合作交流,共同推动6G原生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CC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