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CNCC2025 | 多模态感知赋能科学与工程智能论坛举办
最新动态
CNCC2025 | 多模态感知赋能科学与工程智能论坛举办
2025-11-0215


10月24日下午,CNCC2025“多模态感知赋能科学与工程智能”论坛在哈尔滨华旗饭店顺利举行。本次技术论坛旨在综合呈现多模态感知驱动下的科技发展统一脉络,涵盖面向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的物理—数据融合智能、面向智慧农业的群体智能系统、加速科学发现的具身机器人、无创健康传感、量子超感知等方向,聚焦多模态感知赋能科学与工程智能的前沿探索。本次论坛汇集了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专家,借本次论坛分享学术前瞻思考与专业洞见。“多模态感知赋能科学与工程智能”论坛由北京大学许辰人副教授和军事科学院苏金树研究员担任共同主席。

会议首先由CCF会士、军事科学院苏金树研究员开场致辞。他对与会嘉宾和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讲到多模态感知作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智能的核心纽带,正在深刻推动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和工程应用模式创新。此次论坛的举办,正是为了汇聚多方力量,共同探讨多模态感知在科学发现与工程实践中的深度融合路径,推动形成具有引领性的技术体系与应用场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国家人工智能标准总体组副组长、新一代人工智能专家组专家吴文峻教授作“机理内嵌驱动通用群体智能涌现”主题报告,论述基于机理内嵌的群体化具身智能构造方法,梳理具身智能群体的技术框架和核心算法,并讨论其在科学工程领域的应用前景。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智慧农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IEEE Fellow刘劼教授作“智能系统的体系结构问题”主题报告,参考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思维,探讨通过不可靠的人工智能能力打造出可靠的、可解释的智能系统的路径。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香港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张黔教授作“多模态感知助力老龄化社会智能慢病管理”主题报告,分享了近期在智能感知(将利用多种感知模态)和人工智能算法设计支持的慢性病评估与干预方面的工作,并以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评估与训练、帕金森病管理、以及食品营养、质量和安全分析为例进行深入探讨。

北京大学研究员张嘉楠作“LLM/基座模型赋能机器联觉”主题报告。为实现6G网络中通信与多模态感知的智能融合,受人类联觉启发,首次提出了“机器联觉(SoM)”的概念。然而,现有SoM系统设计依赖于任务专用的AI小模型,并面临着海量、高质量数据集稀缺和数据泛化性差等挑战。报告首先系统介绍了大模型/基座模型赋能机器联觉的两种路线,包括通用基座模型(大语言模型)和SoM领域专用基座模型(无线基座模型)。进一步,报告介绍了多模态数据集构建,和基座模型赋能的联觉收发机设计(WiFo),以及首个无线基座模型嵌入的视频传输系统硬件Demo。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扶桑教授作“探索无线感知极限:量子无线感知新范式”主题报告,分享量子无线感知技术借助原子的微观能级跃迁来实现感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无线感知的机制。与传统方法相比,量子无线感知不仅将感知粒度提升了一个数量级,还通过其独特的多频率特性显著提高了测角精度。张扶桑教授表示,期望量子无线感知能够为无线感知领域带来从底层硬件到系统架构的全面革新,为未来智能感知技术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论坛结尾,由本次论坛主席、北京大学许辰人教授作“超视智能感知:解码生物行为与材料特性”主题报告,分享在超视智能感知新范式上的突破:通过射频与视觉的融合追踪,实现对实验小鼠毫米级群体追踪;利用毫米波穿透成像技术,提供对物体几何结构和材质介电特性的协同解析;基于数据质量评估驱动的数据采集与数据合成方法,构建高泛化性的多模态数据集。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多模态感知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相关学科交叉与创新赋能提供了宝贵契机。展望未来,论坛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多模态感知赋能科学与工程智能技术,为构建自主可控的智能技术体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数字经济发展汇聚合力、贡献力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CCF。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