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下午,2025年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 2025)“边缘智能技术”论坛在黑龙江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华旗饭店成功举办。本论坛聚焦边缘智能前沿议题,深入探讨边缘智能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应用前景与关键挑战。论坛汇聚了来自清华大学、天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一线学者与领军专家,围绕边缘智能在无线感知、物联网、声学感知、端智能体和算力网场景中的应用与实践展开报告与讨论,展示了多模态感知、联邦学习、声学通信、空间感知及算力调度等技术在不同人工智能+场景中的创新成果与重要价值,为未来边缘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前瞻性思路与实践经验。是CNCC继2023和2024年之后,第三次举办边缘智能技术专题论坛,论坛主席为华中科技大学何强教授。
论坛主题报告环节由何强教授主持。首先,来自CCF会士、IEEE Fellow、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主任李克秋教授团队的佟鑫宇副研究员作《泛在感知技术赋能下一代网络》主题报告。报告探讨了边缘智能如何赋能终端设备实现本地化处理与实时决策能力,重点介绍了李克秋教授团队在泛在化多模态无线感知融合、分布式知识聚合与协同计算以及资源与智能解耦的多智能体框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CCF杰出会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山学者杜军朝教授作《面向物联网应用的智能感知算法与模型训练关键技术研究》主题报告,介绍了物联网感传算研究挑战,并阐述了边端设备本地推理的问题与挑战,以及联邦学习中的问题挑战和解决方案,重点介绍了深度模型压缩技术的自动化选择框架和基于双向知识蒸馏的联邦分心驾驶检测系统。
CCF杰出会员,清华大学何源教授作《智能时代的声学感知和通信》主题报告,分享了团队在声学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报告介绍了无人机声学定位技术MicNest。这一技术通过地面麦克风阵列和PRN调制实现远距离精准定位,有效解决了城市环境中信号衰减、多普勒失真等难题,目前已应用于美团无人机配送业务。何源教授还介绍了ArachNet技术,能够利用振动取能和声学反向散射实现低成本、免维护的车身健康监测,为物联网感知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来自清华大学媒体所所长任炬副教授团队的章晋睿助理研究员作《端侧空间感知系统设计与应用》主题报告。他介绍了基于移动端设备固有硬件的空间感知技术,涵盖立体深度感知,多传感融合感知和基于深度分析的动态对焦等方面。此外他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端侧空间感知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
最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增德泽教授作《从云原生到算力原生计算:趋势、探索与展望》主题报告,介绍了算力网一体化资源池构建方法。增德泽教授从云原生技术到算力原生,实现了广域分布式算力设备的统一管控与弹性调度,并探讨了资源分配与任务调度优化等关键问题及最新研究进展。
与会者与各位专家就相关技术的鲁棒性、泛用性、工程可行性以及未来应用方向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多位专家结合自身研究与产业实践,分享了在相关领域的前沿探索与思考。整个交流环节气氛活跃、思想碰撞频繁,为推动边缘智能技术的持续创新与落地应用提供了新的启发。
第三届“边缘智能技术”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智能计算与边缘感知领域的科研创新带来了新的启发,也搭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高端交流平台。展望未来,论坛将持续聚焦边缘智能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产业落地,助力我国智能计算体系和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CC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