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下午,CNCC2025“面向智能加速的异构算力云”Tutorial(研习班)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办。本次研习班以新颖的“理论+演示+实操+讨论”教学形态,聚焦异构算力云平台的发展背景、核心理念、原理架构、软硬件关键技术以及四种典型应用场景,涵盖了异构算力云概述、编译技术、开源处理器开发实践、AI加速器开发实践与大模型应用实践等五个授课环节,为参会者全面阐述了异构算力云平台在智能时代的重要意义和发展方向。特别是在实操环节,研习班教学团队为现场64位参会者开通异构算力云平台原型系统“思沃(SERVE)”服务账号,带领他们进行现场练习,亲身感受异构算力云在开源处理器敏捷设计、仿真加速与AI加速器开发部署等典型场景中的应用效果,获得参会者热烈反响。
本次活动得到了黑龙江省教育厅、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RISC-V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RISC-V工委会)及中国开放指令生态(RISC-V)联盟的大力支持,教学团队由来自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与广州希姆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的专家组成。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RISC-V工委会人才培养工作部部长张科担任本次活动主席。
活动伊始,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处副处长石笑朋发表致辞,他提出期望更多行业领军企业将先进的算力技术、解决方案引入黑龙江教育场景,共同打造算力赋能教育的示范样本。随后由中国开放指令生态联盟人才发展工作组副组长沈丁致辞,他表示人才是生态建设的根本,须将人才培养置于核心位置,联盟高度重视产学研协同,致力于让先进算力技术真正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动力。
在Tutorial授课环节的第一部分,张科首先进行了“异构算力云平台概述”的讲解。他深入探讨了为应对“算力墙”挑战而诞生的异构算力云平台,其通过深度整合CPU/GPU/FPGA/NPU等算力,以云服务形式提供易获得且高成本效益的异构算力环境。他还介绍了自研“思沃”云平台原型系统的架构、功能和基础使用方法。
Tutorial第二部分,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副院长吴艳霞讲授了“异构计算编译技术基础与智能加速实现”。她聚焦异构计算编译核心,系统分析了如何适配多种硬件以实现程序加速,厘清了从传统编译(如CUDA、ROCm)到深度学习编译(如TVM、MLIR)的异构适配逻辑与优化方法,为异构算力云协同加速奠定了基础。
Tutorial第三部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程师刘士祺带领参会者一步步开展了“异构算力云平台上的开源处理器敏捷开发实践”。他介绍了基于FPGA的开源加速仿真框架REMU。该框架通过设置硬件检查点与确定性重放等技术,实现处理器全比特精确与周期精确的仿真调试。他在活动现场使用桌面便携式香山原型进行了动态演示,并引导参会者体验云上FPGA的软硬协同敏捷开发。
Tutorial第四部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程师杨碧波作“异构算力云平台上的AI加速器敏捷开发实践”讲解,针对FPGA在AI推理领域的开发复杂度问题,展示了在自研“思沃”云平台上从PyTorch Transformer模型生成FPGA加速器的全流程自动化开发体系,通过实际案例让参会者体验了从模型定义到硬件加速推理的端到端流程。
Tutorial第五部分,希姆半导体执行副总裁陈炜和工程师陈俊荣联袂作“基于RISC-V算力的大模型应用开发实践”介绍。他们以智能政务实际场景为例,介绍了融合知识图谱与RAG技术的“双引擎”架构,旨在帮助参会者掌握在RISC-V AI加速卡上构建大模型应用系统的全流程开发,并获得国产化平台的实战经验。
本次“面向智能加速的异构算力云”Tutorial为CNCC参会者提供了一次深入理解异构计算生态、零距离接触异构算力云平台的系统性体验,有助于他们参加CNCC大会“新型计算与网络架构”主题领域的后续其他活动。
本次Tutorial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教学团队的精心筹备。这支由17位专家组成的团队在会前进行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准备,确保了活动现场的平稳有序以及所有演示与实操环节的顺利进行。
通过本次研习班,参会者不仅亲身体验了异构算力云在RISC-V开源处理器敏捷设计、仿真加速与AI加速器开发部署等典型场景中的实际效果,更深入理解了异构编译、软硬协同、全流程自动化等核心方法在推动技术落地中的实现路径。此次活动所展示的前沿内容与实践方法,一方面可以作为高校计算机、电子信息等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为师生提供理论结合产业实践的学习平台,推动产学研协同育人;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协同的异构算力生态,为异构计算、人工智能、开源芯片等新兴技术方向的持续探索注入新的动力。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CC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