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CNCC2025精彩继续,院士专家共话“数智赋能、无限可能”
最新动态
CNCC2025精彩继续,院士专家共话“数智赋能、无限可能”
2025-10-24140


今日,CNCC2025哈尔滨会展中心亚冬馆主会场继续议程。上午环节汇聚了来自国内外顶尖高校与产业界的多位院士及科学家,围绕智能家居生态、大模型发展、科学计算、AI健康应用等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度分享与思想碰撞,现场气氛热烈。特邀报告前半部分由CCF会士、常务理事、CNCC2025大会副主席、程序委员会主席、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於志文主持。


(於志文)


首位特邀讲者,来自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Abdelsalam (Sumi) Helal教授发表了题为《盒装智能家居:从智能住宅到智能就绪住宅的演进》的演讲。他在演讲中以智能手机生态系统的发展为参照,梳理了智能家居从1975年X10电力线通信技术到2022年行业意识到生态系统重要性的演变历程,结合其参与的“盖特科技智能屋”“温带可花园村”等项目实践,总结出“盒子原则”(优先选择易商业化的解决方案)、应对不确定性(通过虚拟传感器、数据抽象替代原始传感器数据)、构建平台(优先搭建开放平台而非直接开发解决方案)、激活人类(重视说服性计算以实现技术对人的实际帮助)四大核心经验,并提出 “智能就绪住宅” 的核心概念,强调需推动住房行业与科技行业协同,构建数字化基础设施(让房屋元素均具备API)与协同架构,通过双方合作打造智能家居生态系统,认为这对各国而言是重要的投资机会与技术领导地位争夺点。


(胡事民)


CCF会士、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胡事民教授带来了《大模型的评测基准与自主生态体系》的报告。他在报告中阐述大模型发展现状、未来方向、国际竞争态势及带来的变革。现状方面,数据上高质量海量数据成核心驱动力,多模态、智能体数据形态兴起且多数厂商闭源;训练上数据质量与规模并重,MoE架构成主流,采用预训练、监督微调、对齐三段式训练,算力需大算力+高带宽互联;推理面临Prefill与Decode行为差异大、参数规模大、KV Cache显存暴涨等难点,国内外在硬件系统、软件生态上存在差距。未来潜在方向聚焦智能体(从思考转向行动,优化上下文与记忆)和以数据为中心的人工智能(推动高质量数据开源、数据闭环构建等)。国际竞争中中美呈两强领跑态势,两国差距缩小,开源领域国产大模型(如DeepSeek3.1)表现突出,但多模态领域落后于国际,视觉推理等评测分数极低。在生态建设上,清华大学开源的技术框架具备速度快、适配国产芯片优势,通过元算子融合等创新提升性能,已适配主流国产芯片,在华为机器上运行大模型推理实现性能大幅提升。此外,大模型正驱动计算系统架构、网络、网络安全、芯片设计、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密码学等多领域变革,推动相关领域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崔鹏)


接下来的特邀报告由CNCC2025论坛委员会主席,CCF理事、副秘书长、青工委主任,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崔鹏主持。


(李惠)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李惠教授分享了《用AI范式来求解微分方程》的特邀报告。她介绍了“用AI范式求解微分方程”这一AI应用方向,指出自然界与人类人造系统的行为多受微分方程控制,求解该方程对理解系统、突破工业软件“卡脖子”问题至关重要,而传统数值计算存在耗时、易不收敛等痛点,因此探索用机器学习求解微分方程。她重点讲解了第三种数据驱动的求解模式,针对科学工程领域数据稀缺的问题,提出通过逆向求解思路生成大量数据(先猜测方程解,求微分后代入方程,将不平衡项归入扰动力项以形成数据对);针对AI难学高频小尺度信号、精度不足的问题,设计含拉伸算子的AI求解器(将高频信号拉伸为低频信号以降低学习难度),并通过流体力学、非线性动力学、波动方程等多类方程的测试验证了该求解器在效率(较传统方法提升超万倍)、精度、泛化能力上的优势。同时,她从理论层面证明了拉伸算子可约束最大条件数以优化求解,分析发现AI求解器的注意力模块实则在模拟传统求解中的找和函数、积分过程,呈现出 “先整体后细节补误差” 的学习特性。最后她总结当前成果(一类方程对应一个求解器、随机生成数据),展望未来目标(单一求解器解所有方程、数据可控生成),并呼吁计算机领域与工程学科加强合作,指出AI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尚未引发颠覆性变革,同时回应了对AI求解缺乏物理意义的质疑。


(何友)


CCF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教授分享了主题为人工智能发展前沿的报告。他认为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从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会议至今,人工智能发展经历了三次热潮和两次寒冬。随着AIGC、智能体、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人工智能发展进入到新一轮爆发期。他从人工智能发展历史出发,主要从人工智能发展理论前沿、技术前沿和产业前沿三个角度,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最新研究进展和技术应用方向,并对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发展情况展开讨论。


(李轩涯)


接下来的特邀报告由CCF常务理事、传播工委主任,百度高校合作部总监李轩涯主持。


(郑波)


淘天集团首席科学家、技术总裁郑波带来的特邀报告题目是《多模态智能在淘天AIGX技术体系的研究应用》。他在演讲中回顾了互联网从PC时代、无线时代到AI时代的发展历程,指出AI时代以 “智能增强” 为关键词,淘天集团依托过往积累的海量数据,在AI领域实现突破,其自研大模型通用能力达国内第一梯队并完成电商垂直增强,形成 “技术创新驱动商业生态升级、商业场景反哺技术突破” 的双螺旋引擎。他重点介绍了淘天集团多模态智能的研究与应用,包括以racgGPT为代表的生成式推荐(可突破传统推荐局限,提前30-45天挖掘消费趋势、预判用户潜在需求,相关指标提升超5%)、淘宝星辰3.0视频生成模型(采用16×16时空压缩,实现高效推理与优质画面生成),以及多模态技术在电商场景的落地(如为商家生成商品图、短视频、虚拟数字人带货内容等),还提及全模态大模型在多类型输入输出上的能力、IflowCLI工具(开放平台,可应用于广告创意等,个人用户永久免费)。此外,他提到淘天今年开源了强化学习框架(支持亿到千亿参数模型训练)和生成式预估方案(服务大规模推荐系统),最后展望未来,认为AI处理复杂问题能力每年增5-10倍、错误率年降50%、成本年降一个数量级,狭义AGI或在未来5-10年实现。


(廖劲松)


OPPO副总裁,研究院院长廖劲松带来的特邀报告题目是“移动终端重塑健康管理,如何打造更懂你的AI健康管家”。他在演讲中介绍了OPPO研究院(2018年成立,聚焦AI、影像等技术突破及健康等新赛道探索)及旗下健康实验室(专注以科技推动预防医疗,在运动、心血管、睡眠等健康领域有技术积累,服务用户超1亿,今年3月新建成投资过亿、面积超4800平方米的运动健康实验室),重点阐述了OPPO如何通过“健康数据提取、多维数据分析、智能调节健康服务”全链路闭环打造AI健康管家:数据提取层面,依托手机、手表等硬件,以软硬件协同及AI技术(如深度学习、对比学习、微调大模型)实现生理信号采集、无感血压监测、睡眠鼾症识别及医疗文档结构化提取(表格提取准确率达97%-99%);多维数据分析层面,结合多维度数据开展人群趋势洞察与个体画像构建,如无感高血压研究已服务超20万人、为3万多人预警(准确率超85%),还能针对不同人群的睡眠、运动等数据提供个性化分析;智能服务层面,推出AI健康助手,融合数据、AI与服务,提供健康问答、科普、运动饮食建议及远程医疗接入等,并响应国家“健康中国”战略,与高校、医疗机构合作推进健康研究。最后他提及下午将举办相关专题论坛,欢迎行业同仁参与交流。


第五届CCF工程师文化日启幕


(左起王海峰、王晓博、唐卫清、周俊、陈健)


今天恰逢1024程序员日,上午的议程因此设置了第五届CCF中国工程师文化日(CED) 开幕式。活动上,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小红书技术副总裁王晓博,CCF秘书长唐卫清,蚂蚁集团平台技术事业群副总裁周俊,CCF副理事长、并行科技董事长陈健等五位业界领袖共同发布并解读了《工程师文化宣言》,倡导“务实自驱、创造价值、向善而行、开放合作、拥抱变化”的核心精神,并发布了《工程师文化10法则》方法论,旨在推动工程师队伍建设与技术创新文化的蓬勃发展。



大会论坛:大模型发展的路在何方?


在随后举行的“大模型发展的路在何方”大会论坛上,清华大学教授孙茂松;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中国移动首席科学家冯俊兰;北京中关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刘铁岩等四位专家,就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天花板、通用与行业大模型的发展路径、算力瓶颈的突破以及高端人才的培养与竞争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而激烈的探讨,为现场观众带来了前瞻性的思考与启发。论坛由CCF会士、CNCC2025大会副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长聘教授刘挺主持。


(刘挺)


(孙茂松)


刘挺教授针对每位嘉宾提出了专属问题。针对“大模型能否实现通用、超级人工智能”,清华大学孙茂松教授表示,AGI的实现难度取决于定义,若定义为“在所有领域超越人类顶尖高手”,前路漫长。当前大模型在文本、图像等领域已有突破,但具身智能等涉及多维空间的领域仍处早期,人类随机应变等能力难以被机器复制,虽算力提升或带来涌现效应,但通用具身智能短期内难实现,现阶段工业界具身智能需聚焦专用。


(王海峰)


对于“中国企业大模型研发路线选择”,百度王海峰博士指出,通用与场景大模型并非割裂,通用大模型是基础,承担推高能力天花板的作用,场景大模型则聚焦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他建议少数企业攻坚通用大模型,多数企业基于通用模型通过提示词调整、微调等方式适配场景,实现技术能力与实际应用兼顾。


(冯俊兰)


谈及“大模型如何赋能行业核心业务”,中国移动冯俊兰博士坦言落地过程充满挑战。当前大模型缺乏行业所需的预测、决策与执行能力,且产业复杂系统的约束条件、技术理论基础及复合型人才短缺等,均构成落地阻碍。她提出需打造标杆案例、构建产业AI基座,推动AI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


(刘铁岩)


针对“大模型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北京中关村学院刘铁岩院长强调人才需具备年轻化、实战化、多元化特质。国内现有培养体系存在人才识别后置、实战训练不足、学科划分过细等问题。为此,学院通过成立少年人工智能学院、搭建联合实验室、设立跨学科部等举措,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自由讨论环节,四位嘉宾就“美国GPU封锁下算力突破”建言献策:孙茂松提出算力研发与模型优化需双管齐下;王海峰表示国产算力正发展,可通过算法优化、技术架构四层协同提升效率;冯俊兰呼吁收敛算力生态,减少适配成本;刘铁岩建议提升现有算力利用率,探索新型芯片路线。


针对“国际人才争夺与顶尖人才培养”,嘉宾们认为人才竞争是综合生态的竞争,薪酬之外,创新生态、发展平台等更关键。孙茂松指出人工智能领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需重视人才培养与薪酬竞争力;刘铁岩强调内部机制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王海峰提及年轻人更关注发展空间与资源支撑;冯俊兰表示资本逐利需与科研自主平衡,央企正搭建国产算力平台助力人才培养。最后,刘挺教授呼吁校企政协同培养创新人才,期待中国大模型实现全球引领。


今日的CNCC2025大会充分展现了计算技术作为赋能引擎的巨大潜力,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深度交流,将进一步推动数智技术赋能百业,开拓无限可能的未来。大会后续还将举行更多专题论坛与技术交流活动。


打开CCFLink小程序,开启CNCC智能参会体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CCF。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