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之美菁英论坛:生成式AI时代,科技如何助力女性成长?丨CNCC
2025-10-24124
生成式AI技术正在重塑全球创新生态和发展格局,在引领产业变革这一进程中,女性科技人才正展现出日益重要的创新力量,她们在大模型研发及交叉应用创新等领域的贡献不断凸显。尽管女性在科技领域的参与度持续提升,但在生成式AI这一尖端技术领域仍面临独特挑战:核心技术攻关中的性别失衡、算法潜在的偏见风险、以及女性在AI领导岗位的不足等,都制约着女性在技术革命中发挥更大作用。本论坛汇聚产学研各界的杰出代表,从技术突破、职业发展和生态共建等多维视角,深入探讨生成式AI技术为女性成长带来的新机遇。我们将共同探索消除大模型偏见的技术路径,构建多元协作的创新网络,助力更多女性成为AI时代的引领者和变革者。
??论坛名称:计算之美菁英论坛:生成式AI时代,科技如何助力女性成长?
日程安排:10月24日13:30-17:30
举办地点:华旗饭店-5层505
注:如有变动,请以官网(https://ccf.org.cn/cncc2025)最终信息为准
顺序 | 主题 | 主讲嘉宾 | 单位 |
1 | 多元共振:科技女性发展与创新 | 张敏 | 清华大学 |
2 | 算法无偏:大模型公平性的技术探索与女性科研力量培育 | 谢幸 | 微软亚洲研究院 |
3 | AI为翼:从“工具使用者”到“价值创造者”的女性职业跃迁 | 王蕴红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4 | AI母胎:心脏出生缺陷智能诊断及辅助决策 | 何怡华 | 首都医科大学 |
5 | Panel环节 | 张敏 | 清华大学 |
谢幸 | 微软亚洲研究院 |
王蕴红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何怡华 | 首都医科大学 |
成秀珍 | 山东大学 |
北京中关村学院合作发展部部长,曾任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北京中关村学院 合作发展部部长 曾任英特尔中国研究院 数字医疗健康实验室总监。侧重在类脑感知、视觉计算、人机交互等前沿技术研究;及在智能健康、教育、制造、零售等场景落地,此前负责政府与企业合作、原型系统开发、技术转移、参考设计、示范部署等。 曾获得英特尔全球品牌大使、英特尔技术最高奖、英特尔中国最佳员工。国际消费电子展最佳创新奖、最佳无线应用奖、最佳技术奖。 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50余篇,申请国际专利30多项。
鹏城实验室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CCF女工委主任助理,CCF数字医学分会常务委员/秘书长。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2015-2019年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从事研究工作,近期研究聚焦广域算力网多模态大模型构建及医学应用。主持并参与多项包括国自然区域联合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受邀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外顶级机构给特邀学术报告。受邀担任ACM Multimedia 24-25领域主席、PRCV 22专题主席,带领团队获ImageCLEF 24国际医学图像描述竞赛冠军。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聘教授,博导,国家高层次人才,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主任。入选ACM SIGIR Academy,国际计算机学会ACM Distinguished Member,入选ACM SIGIR Academy,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国际顶级期刊ACM TOIS主编(期刊历史上唯一华人主编,唯一女性主编),ACM Multimedia 2025大会主席,SIGIR26、RecSys23、CIKM23、WSDM17等大会程序主席等。发表高水平学术期刊会议论文百余篇,仅近5年被引用万余次。2024年获SIGIR十年时间检验奖(中国大陆学者首次),此外获得IBM Global Faculty Award,中国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多项,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多项,WSDM22 Best Paper Award,EMNLP24 Best Resource Award等。长期与国内外多家企业进行深度科研合作。
报告题目:多元共振:科技女性发展与创新
摘要:在科技女性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大量的误解和矛盾:女生是不是适合学习理工科?女性是否适合做研究?女性进行科研工作有天花板?女性是否具有创新能力?…… 但除了这些包围着我们的成见以外,也能看到大量科技女性成功“突围”做出有高创新性高价值工作的事例。报告从科技女性发展的角度,结合在高质量、可解释、公平的内容推荐方面的研究成长经历,探讨科技女性如何有效开展有创新性的研究,并讨论新的技术发展帮助女性成长与创新的挑战与机会。
于2001年7月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现任全球研究合伙人。他领导的研究团队专注于数据挖掘、社会计算与负责任人工智能等领域,致力于推动前沿技术的发展与跨学科融合。谢博士在国际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曾获得一系列重要奖项,包括:2019年ACM SIGSPATIAL十年影响力论文奖、中国计算机学会“青竹奖”,2020年ACM SIGSPATIAL十年影响力论文荣誉奖,2021年ACM SIGKDD China时间检验论文奖,2022年ACM SIGKDD时间检验论文奖,2023年IEEE MDM时间检验论文奖与中国计算机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并于同年入选DeepTech“中国智能计算科技创新人物”。2025年,谢博士被授予“北京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他是ACM会士、IEEE会士和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
报告题目:算法无偏:大模型公平性的技术探索与女性科研力量培育
摘要: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如何确保算法公正与价值观对齐,已成为科技向善与可持续创新的核心议题。本报告将介绍我们在Value Compass项目中的最新探索,旨在通过跨学科方法推进大模型价值观评测研究。我们系统分析了价值观评测的三大挑战:多元价值的科学定义、评测数据的有效性与污染控制、以及多维结果的整合与权衡,提出了一套系统化的技术路径与评测框架,为负责任AI提供可行方案。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讨了大模型中存在的性别偏见问题,讨论技术手段与社会机制如何共同作用于偏见消解与价值观校正。最后,我将分享我们在科研团队建设中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如何通过创造开放、包容的科研生态,推动女性科研力量在技术革新与伦理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IEEE Fellow,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智能交互专委会主任,主要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图像与视频识别方面研究积累丰富,发表的论文被引用2万余次(Google Scholar统计)。由于在生物特征识别、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方面的贡献于2018年当选为国际模式识别学会会士(IAPR Fellow),由于在人脸识别和虹膜识别方面的贡献当选了2020年度IEEE Fellow。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一直从事模式识别和信息隐藏及检测的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为模式识别、信号处理及计算机视觉,具体研究方向包括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笔迹识别、多生物特征融合、信息隐藏及隐藏检测等。于2005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于2004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于2001年被科技部授予863计划先进个人,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在IEEE Transactions等权威国际学术期刊和ICPR等国际权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2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先后主持863项目、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港澳台科技合作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6项。作为程序委员会主席组织承办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会议(CCFAI2013),作为程序委员会委员参与组织国际模式识别大会(ICPR)、国际生物特征识别大会(ICBA 2004、ICB 2006、ICB 2007-ICB2017)、国际视觉计算会议(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Visual Computing)等多个权威国际学术会议。
报告题目:AI为翼:从“工具使用者”到“价值创造者”的女性职业跃迁
报告摘要:近年来深度神经网络在多模态内容理解与生成中获得成功应用。但是其参数规模大、计算复杂度高,难以适配计算资源受限平台及对响应时效性要求较高的实际应用场景。针对上述问题,本报告聚焦深度神经网络高速推理关键技术,介绍我们在基于神经架构搜索的轻量化网络设计、基于参数重要性度量的结构化剪枝,以及神经网络训练后低比特量化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首都医科大学博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博导,国家“胎儿心脏病母胎医学一体化管理专家组”办公室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胎儿心脏母胎医学中心主任,胎儿心脏病母胎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科技部十三五、十二五重大出生缺陷重点研发项目首席专家,第一完成人获得2022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21年第四届妇幼健康科技奖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近十年以第一及责任作者于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JAMA Pediatrics 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300余篇,被国际指南引用2篇 牵头制定行业标准1项、指南1 项、共识4项、参编指南及共识3篇
报告题目:AI母胎:心脏出生缺陷智能诊断及辅助决策
先天性心脏病位居我国出生缺陷之首,针对其产前超声筛诊及预后决策难题,基于超10万例胎儿心脏高质量多模态数据开发切面超声影像识别、自动测量、质控及筛诊垂域人工智能模型,并转化为“先心安”胎儿心脏智慧医疗智能体。后续基于百万级真实病例数据研发“安贞心宇”全生命周期心血管专病超声诊断大模型,实现胎儿心脏病预后决策功能,并在8省20余单位落地应用,切实提升胎儿心脏病等出生缺陷的综合防治能力,有效改善我国出生缺陷防控医疗资源“非均质化”现状,降低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担任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浪潮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数链融合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山东省算网融合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是IEEE Fellow、国家高层次海外人才。现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块链理论与应用、安全与隐私保护、向善AI等。曾担任(或正在担任)多家期刊编委及多个国际会议主席,是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WASA的创办者和国际期刊《High-Confidence Computing》的创刊主编。 H指数73,Google Scholar总引用2.4万+。
结识同行翘楚,专业技术传讲布道;
洞察前沿趋势,拓展专业视野;
产业与技术直面交流、共话“数智赋能 无限可能”——

打开CCFLink小程序,开启CNCC智能参会体验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网。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