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守正创新筑生态:江苏省级学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最新动态
守正创新筑生态:江苏省级学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2025-10-11124


2025年9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与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的江苏省科协学会理事长研修班在CCF业务总部举办。24家省级学会理事长及行业专家,通过跨界对话、案例剖析和自由研讨,围绕形势任务、学会治理、会员发展与服务、学会经营、品牌建设五大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共同探索新形势下科技社团治理能力提升的创新路径。



2025年9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与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的江苏省科协学会理事长研修班在CCF业务总部举办。24家省级学会理事长及行业专家,通过跨界对话、案例剖析和自由研讨,围绕形势任务、学会治理、会员发展与服务、学会经营、品牌建设五大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共同探索新形势下科技社团治理能力提升的创新路径。


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效能

学会治理的优劣,直接决定发展的高度与后劲。当前,无论是“0基础”起步的新学会,还是历经30余年积淀的老学会,均面临定位模糊、权责不清、执行乏力的共性难题。江苏省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方建华的观察颇具代表性:省级学会与国家级学会在服务对象、资源储备上存在本质差异,脱离实际照搬模式只会陷入“水土不服”。其提出的“回归学术性本源,聚焦科技创新、科技工作者、企事业单位三类服务”的主张,为学会定位校准了核心方向——脱钩政府职能后,学会的价值核心在于成为专业领域的 “连接器”与“催化剂”。

学会治理的关键在于“人”与“制”的双重保障。江苏省工业设计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崔天剑直言,秘书处与秘书长是学会运转的“核心引擎”,兼职应付的工作状态无法支撑高质量发展。这一痛点在新老学会中均有体现:成立仅1年多的江苏省智能制造工程学会因未落实秘书处专职化,导致专委会依赖成员奉献、缺乏考核激励;而江苏省煤炭学会则直指“理事长与秘书长职责不清、计划难统一”的管理乱象。对此,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的实践提供了范本:该学会通过吸纳多领域人才完善理事会,强化监事会监督,规范秘书处执行,明确“决策 - 监督 - 执行”权责边界,换届后3个月便新增200余名优秀会员。正如CCF秘书长唐卫清总结,治理破局需实现“人员专业化、权责清晰化”,理事长扛好决策责任,秘书长向职业经理人转型,方能形成治理闭环。


服务会员为首,创新服务方式

“服务好了就有会员,服务不好啥也没有”,江苏省海洋学会理事长齐义泉的这句感言,道破了会员工作的本质。在会员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唯有精准匹配需求、创新服务模式,才能构建稳定的会员生态。不同类型的学会走出了差异化的服务路径。行业需求旺盛的江苏省冷链学会,将企业会员作为服务重点,成立7年便聚集一批忠实企业会员,秘诀在于打造 “实用化服务包”: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推荐政府奖项、搭建政策对接桥梁,用硬核服务解决企业痛点;同时创新分级管理模式,与地市学会形成联动,省级紧紧抓住理事单位深度服务,市级做好服务普通会员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精准触达、高效管理”。以学界为核心的江苏省材料学会,则通过吸纳高校院系负责人进入理事会扩大影响力,以“材料科学发展大会”等高端活动凝聚650余名学界精英,形成“学界+产业界”联动格局。而紧扣社会热点的江苏省心理卫生协会,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等需求成立8个分支机构,推行会费减免制度,以资源对接与专业指导吸引会员加入。

青年人才培育成为会员生态的重要延伸。江苏省智能医学工程学会设立“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通过论坛与创新大赛为交叉学科青年搭建舞台;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则以 “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覆盖全球3.7万余名学生,形成“以赛育才”的特色模式。这些实践证明,会员服务既要立足当下需求,更要着眼长远发展,方能实现会员发展良性循环。


加强资源整合,探索可持续发展

学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稳健的经营支撑。从依附政府到自主造血,江苏各学会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经营之路。1978年成立的江苏省茶叶学会,2023年独立运营后,通过“三个依托”和“三个抓住”策略实现稳健发展:依托行业、高校、专业资源开展活动;抓住上级部门争取项目资金、抓住地方政府打造品牌、抓住市场开展技能培训,年服务三四千人的同时,以公益性服务会员。江苏省地震学会则从长期依附政府的状态中突围,通过开展重大工程安全性评估咨询、设立科技奖项等方式探索造血模式,逐步走向社会。

新兴学会则善用资源整合实现快速成长。江苏省低碳技术学会依托“江苏绿色发展大会”,累计邀请50名院士参与,联动苏皖多地促成30余项产学研合作,既扩大影响力又获取资源;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承担20余项省市课题,完成44项科技成果评价,发布18项团体标准,以专业服务拓展营收渠道。但经营困境仍客观存在,江苏省毒理学会虽机构完善,仍面临“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的难题,这提示学会需挖掘所在领域特点,在多元尝试中找到适合本学会的造血方式。


竖立品牌意识,提升学会影响力

品牌是学会的无形资产,更是影响力的核心载体。各学会以特色活动为抓手,逐步打造行业认可的品牌标识。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的“江苏人工智能大会”累计吸引7700人次参与,成为省内AI领域标杆;江苏省低碳技术学会的“江苏绿色发展大会”覆盖苏南苏中苏北,成为绿色发展领域的重要交流平台;江苏省智能医学工程学会则聚焦“AI赋能新药研发”等交叉方向,通过跨学科论坛打造专业品牌。

科普与服务品牌传递社会价值。江苏省声学学会依托高校实验室,通过公众号、科普片破除认知误区,相关作品斩获奖项;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计划开展“大师进校园、教授进工坊”活动,构建“校坊融通”的产业创新生态;江苏省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协会则以策略明确品牌方向,强化学会吸引力。这些品牌活动不仅凝聚了行业力量,更让学会价值被社会看见,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

从治理、服务、经营到品牌,江苏省级学会的实践探索,为全省科技社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本次研修班搭建的交流平台,让新老学会得以互鉴经验、共同探讨。正如各学会共同期许的,在江苏省科协的引领下,准确把握新时代科技社团的使命担当,提升学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CCF。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