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混合智能: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的深度融合 | CNCC
2025-10-083
脑机混合智能是一种深度融合生物智能和机器智能的创新理念。它不仅能够发挥计算机在搜索、计算、存储和优化等方面的优势,还能弥补人类在感知、推理、学习和创造等方面的不足。通过人类和机器各自优势的互补,系统在认知、感知和行为能力方面得到了显著增强。脑机混合智能能够充分利用人类和机器各自的优势,最大化地发挥双方的潜力,实现协同增效。
为了实现生物智能和机器智能的深度融合,不仅需要对大脑信号进行精准可靠的编解码,建立脑和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通道,实现双向交互;而且需要模拟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信息传递方式,构建具有自主学习和适应能力的人工智能系统。同时,在技术应用推广方面,需要解决智能系统的自适应性、硬件平台的稳定性与可及性等问题。
本论坛汇聚了脑机接口、类脑计算、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家,重点探讨脑机混合智能系统的前沿进展,并聚焦于脑机混合方式、脑影像智能、脑机接口安全、类脑视觉、脑疾病诊疗与临床应用等重要问题,以推动脑机混合智能系统的应用与发展。
??论坛名称:
脑机混合智能: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的深度融合
时间 | 主题 | 主讲嘉宾 | 单位 |
13:30-13:35 | 论坛背景介绍 | 赵莎 | 浙江大学 |
梁臻 | 深圳大学 |
13:35-14:05 | 脑机混合如何产生智能? | 李海峰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14:05-14:35 | 功能影像与脑机接口 | 梁栋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 |
14:35-15:05 | 精准、安全、隐私保护的脑机接口 | 伍冬睿 | 华中科技大学 |
15:05-15:35 | 类脑视觉:建立生物视觉与机器视觉之间的桥梁 | 余肇飞 | 北京大学 |
15:35-16:05 | 脑影像智能分析 | 赵世杰 | 西北工业大学 |
16:05-16:15 | 茶歇 |
16:15-17:30 | 思辨环节 | 李海峰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梁栋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 |
伍冬睿 | 华中科技大学 |
余肇飞 | 北京大学 |
赵世杰 | 西北工业大学 |
黄典 | 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
CCF高级会员,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导。研究方向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聚焦无创脑信号解码与闭环调控等研究。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获得最佳论文/封面文章共计五次,包括ACM UbiComp最佳论文奖 (CCF A,一作,国内首篇)。获得 2022年ACM分会新星奖。主持国自然面上、青年项目、浙江省自然重点、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子课题等。担任ICLR,NeurIPS等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以及TCDS、TNSRE等国际顶级期刊的审稿人。
CCF高级会员,深圳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研究员。专注于无创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包括Cell Reports Medicine、Advanced Science、IEEE TNNLS、IEEE TCYB等重要期刊。担任中科院一区IEEE TAFFC、IEEE TNSRE、Cyborg and Bionic Systems的编委。主持国自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项目。荣获广东省青年拔尖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IEEE SMC Winner奖、深圳人工智能卓越服务奖等。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教授,类脑智能与神经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总体组管理组专家。致力于脑机接口、类脑智能、智慧司法等领域研究,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获批专利30余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等多项。曾任YOCSEF哈尔滨分会主席,中国计算机学会语音对话与听觉专委会副主任等。
报告题目:脑机混合如何产生智能?
摘要:本报告力求提出一种面向脑机有机融合的具身智能交互技术方案。在介绍脑电大模型的基础上,实现对高维脑电信号进行深度表征与预测,达到将脑认知状态映射到具身智能体的行为控制中的目的;介绍如何构建人脑—智能体的闭环交互体系,作为一种脑机混合产生智能的机制,形成动态决策与类认知行为模式。本研究为脑机混合系统在认知增强、智能交互及类脑自主行为生成等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同时为人机协同智能的发展开辟新路径。
医学成像科学与技术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东省多模态无创脑机接口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医学影像。主持国家杰青、基金委重点项目、国自然天元基金重点专项等。现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副秘书长;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奖项获得者。
报告题目:功能影像与脑机接口
摘要:医学影像是利用声光电磁射线等物理媒介去探测人体的健康信息。当前,随着临床诊断需要在看到结构性病灶之前观测到功能的异常和代谢的紊乱,这一需求牵引着医学影像从结构成像走向功能成像。另外一面,利用声光电磁等媒介进行神经调控成为近年的热点。基于功能影像的神经活动信息“读”+基于物理媒介的神经信息“写”推动了闭环无创脑机接口的快速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副院长。IEEE Fellow,IEEE模糊系统汇刊(IF=11.9)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脑机接口、机器学习等。发表PIEEE、IEEE TPAMI、《国家科学评论》等论文20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1.6万余次。连续5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获教育部青年科学奖、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智能计算创新人物、2021/2022/2024中国脑机接口比赛技术赛全国冠军等。
题目:精准、安全、隐私保护的脑机接口
摘要:脑机接口是大脑与外部设备 (计算机、机器人等) 的直接交互通道。因为个体差异与脑电信号的非平稳性,脑机接口系统经常需要针对新用户或新任务进行个性化校准,费时费力,影响用户兴趣。先进的机器学习方法可减少甚至完全消除校准,提高系统准确度和用户友好性。另外,最近研究发现脑机接口中的机器学习模型易受对抗攻击影响,且脑电信号中包含了很多个人隐私信息,因此脑机接口系统的对抗安全和隐私保护也是其大规模应用的重要考虑。本报告将介绍解码精准、对抗安全、隐私保护的脑机接口最新进展。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雅青年学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类脑计算、神经形态计算,担任类脑脉冲大模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图象图形学会类脑视觉专委会秘书长、中国认知科学学会计算神经工程专委会副秘书长。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Science Advance、IEEE Transaction汇刊和NeurIPS、ICLR、ICML、CVPR、ICCV、ECCV、AAAI、IJCAI等顶级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科技新星、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担任ICML、NeurIPS、ICLR、ACM MM等会议领域主席(Area Chair),AAAI Senior PC Member,曾获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题目: 类脑视觉:建立生物视觉与机器视觉之间的桥梁
摘要:人类获取的信息约80%源于视觉,视觉是生物大脑的基本功能,以视觉为主的感知是生物智能形成和发展的源头。类脑视觉是生物视觉与机器视觉之间的桥梁,一方面利用脉冲/人工神经网络来学习和模拟视觉神经系统,建立类脑视觉模型,回答人类是如何看见世界的;另一方面借鉴生物视觉的计算机理来研究机器视觉,突破机器视觉的计算瓶颈,回答如何帮助机器看清世界。本报告将结合课题组相关工作汇报类脑视觉方向的最新进展。
博士生导师,青年科学基金(B类)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是脑机接口、医学影像处理、人工智能算法等,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EEE TMI、Medical Image Analysis等领域重要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IF>10的期刊论文9篇;获得ICME 2016最佳学生论文提名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军口国家级纵向项目(300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启元实验室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担任医学图像计算青年研讨会(MICS)副主席、中国图象图形学会脑图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视觉认知与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生物信息学与人工生命专业委员会委员、MICCAI 2022 communication chair等多个学术兼职;担任Cyborg and Bionic Systems和iRadiology期刊青年编委。
题目:脑影像智能分析
摘要:脑影像信息提供了对大脑活动最直接的观测,对揭示记忆、决策等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也能够对阿尔茨海默症、孤独症等神经疾病诊断治疗提供宝贵线索。 本报告聚焦大脑活动分析中的关键问题,介绍团队的最新进展。
CCF高级会员,CCF YOCSEF 深圳24-25主席,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青年英才。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效能计算技术与应用。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高性能计算部部长。高性能计算专委执委,SZCCF大模型专委会秘书长,广东省气象区域数值预报模式资料同化创新团队核心成员,荣获深圳市科技进步(公益类)一等奖等。
CNCC2025将于10月22-25日在哈尔滨举办。专题论坛将在往年多样化主题的基础上,首次通过“基础-前沿-未来”的一体化设计,满足不同背景参会者的需求,构建从知识获取到创新激发的完整路径,打造系统化、进阶式的参会体验。重点设置9大主题板块,每个主题板块的专题论坛由三大核心模块组成:面向前沿领域的体系性Tutorial、聚焦前沿突破的专题论坛以及探讨未来发展路径的思辨论坛。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网。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