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025年度CCF-华为胡杨林基金-软件工程专项完成评审,共27位学者获得本年度基金资助,现予以公示。
2025年度CCF-华为胡杨林基金-软件工程专项于2024年7月4日(第二批次为8月8日)发布指南,7月15日(第二批次为8月14日)通过在线研讨会的形式对指南进行了解读,至截止时间2025年8月15日(第二批次为8月31日)24:00共收到110份有效申请书。自2021年本专项启动至今,项目申报数量逐年增加并再创新高,CCF搭建的产学合作良好生态正在逐步得到产业界及学术界的认可。2024年本专项开启新一期CCF&华为为期5年的框架合作计划,持续推动软件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
8月22日~9月10日,CCF-华为胡杨林基金-软件工程专项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对110份有效申请书组织了函评。每项申请书由对应领域委员进行主审(同单位申请采取规避原则),分别从项目的意义、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申请者及团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与指南的匹配程度等维度进行了评审,形成初评意见。
9月19日在CCF业务总部&学术交流中心举行答辩及赞助决策会议,由委员会对每个课题函评前三名的申请书进行和综合评审。会议由CCF软件工程专委、南京大学教授李宣东和华为云计算PaaS技术创新Lab主任王千祥主持,最后在所有评审委员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以全员表决的方式确定最终资助项目,本次评审过程由CCF和华为共同参与,所有信息备案可查。
经委员会最终确定,本年度支持前沿探索类项目9项、产业挑战类项目13项、开放类项目5项。前沿探索类项目主要面向前沿技术探索,其成果瞄准发表在高水平学术会议上。产业挑战类项目主要根据申请者及团队已有学术成果,开发原型系统/工具,实际落地到系统(包含开源系统)中。开放类课题旨在适应智能化软件工程领域的技术快速发展节奏,充分发挥研究者的研究专长,促进产学研的良性发展。
按照计划,本年度资助的项目将于CNCC期间的“CCF-华为胡杨林基金软工专项2025开题报告会”进行开题报告,2026年4月进行中期审视,2026年10月进行终期答辩完成结题。
资助项目名单如下:
类别 | 编号 | 课题名称 | 申请人 | 申请单位 |
前沿类 | A1 | 项目级软件开发智能体上下文检索技术 | 王栋 | 天津大学 |
A2 | 智能化代码缺陷检测技术 | 燕季薇 |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 |
A3 | 大模型应用的性能评估与异常根因分析技术 | 王璐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
A4 | 基于模型架构实现LLM内生安全等能力快速迭代提升 | 贺品嘉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 |
B2 | 模型工具调用能力的内嵌与增强 | 刘名威 | 中山大学 | |
C1 | 基于单元测试反馈的大模型代码生成能力自提升技术研究 | 刘忠鑫 | 浙江大学 | |
C3 | 深度学习算子误差可解释性研究 | 胡星 | 浙江大学 | |
C4 | 基于大模型遗忘技术进行版权内容风险快速消减 | 张涛 | 澳门科技大学 | |
C5 | 面向代码评估的多源一致性搜索-自校正裁判模型 | 高翠芸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 |
产业类 | B3 | 研发领域长短期记忆框架关键技术 | 方一向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
B5 | 多Agent长链任务协作错误检测 | 刘博涵 | 南京大学 | |
B6 | 基于多智能体的问题根因定位技术 | 孙永谦 | 南开大学 | |
C6 | 面向执行反馈闭环的可信环境自动构建技术 | 丁子硕 |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 |
D1 | 面向多轮对话鸿蒙代码生成任务的长短期记忆协同转化技术 | 杨健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D2 | 智能化的精准代码修复技术 | 李传艺 | 南京大学 | |
D3 | 面向复杂告警的项目级代码根因分析与修复 | 张颖 | 北京大学 | |
D4 | 自定义组件库的UX代码自动生成技术 | 赵彦杰 | 华中科技大学 | |
D5 | AI渗透攻防:探索基于大模型的自主渗透攻防,自主渗透攻击的安全攻防技术 | 周鑫 | 南京大学 | |
D6 | AI 辅助缺陷分析与质量改进:基于大模型的缺陷分析,结合自测试活动给出质量改进方向 | 李月 | 南京大学 | |
D7 | XPU漏洞挖掘技术研究 | 申文博 | 浙江大学 | |
D8 | 面向安卓转鸿蒙场景的长文本理解与生成技术 | 李晶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 |
D9 | 面向移动应用APP功能正确性的通用检测agent | 苏亭 | 华东师范大学 | |
开放类 | C7-1 | 开放课题1 | 杨威 | 复旦大学 |
C7-2 | 开放课题1 | 王莹 | 东北大学 | |
C8-1 | 开放课题2 | 高志鹏 | 浙江大学 | |
C8-2 | 开放课题2 | 李少华 | 香港中文大学 | |
C8-3 | 开放课题2 | 万瑶 | 华中科技大学 |
前沿类课题
王栋
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CCF开源发展技术委员会执行委员,曾在日本九州大学担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智能化软件、开源软件、软件安全;近5年在TSE、ASE、ICSE、ISSTA等领域高水平期刊与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ISSTA 2024杰出论文奖、日本软件工学研究会卓越研究奖等。长期活跃于国际学术服务,担任ICSE、ASE、FSE等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TSE、TOSEM、EMSE等国际期刊审稿人,数次担任MSR组织委员会成员并获得最佳审稿人奖。
燕季薇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CCF软件工程专委会执行委员。主要从事程序分析与测试、智能化软件工程等方向的研究,在ICSE、ESEC/FSE、ISSTA、ASE等高水平国际会议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次担任CCF-A类国际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以及多个学术期刊的审稿人。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中国科学院大学领雁奖银奖,博士论文入选CCF软件工程专委会博士学位论文激励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优青项目,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工信部高质量专项项目等。
王璐
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青托,陕西省优博,陕西省智能软件工程科技创新团队骨干,西安市智能软件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CCF高级会员,CCF 软件工程专委会副秘书长,系统软件专委会执行委员,CCF 首批传播大使,西电“华山人才”系列。主要研究方向为云操作系统、软件智能化测试运维、微服务与容器技术、大模型与智能软件工程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航空机载专项等,在ICSE、FSE、ASE、AAAI等国内外期刊与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并担任会议PC 及期刊审稿人,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科技奖励4项。
贺品嘉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助理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校长青年学者。于2018年从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三年。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大模型安全、AI for SE、SE for AI。在ICSE, FSE, NeurIPS, ICLR, ACL等顶级会议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IEEE TCSE Rising Star Award、IEEE开源软件服务奖、ISSRE最有影响力论文奖等奖项。谷歌学术引用7000余次。主导的开源项目在GitHub上被star 7000余次,并被450多个学界业界组织下载9万余次。担任顶刊TOSEM的Associate Editor,顶会FSE 2025的Social Media Co-Chair,四大软件工程顶会的程序委员会成员。
刘名威
中山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珠海市可信大模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CCF软件工程专委会执行委员,“逸仙学者计划”新锐学者。2024年加入中山大学,先后于复旦大学获学士(2017)、博士(2022)学位,并完成博士后研究。研究聚焦软件工程与人工智能交叉,方向包括软件开发知识图谱及知识增强的大模型智能开发与维护。近年在TSE、TOSEM、ICSE、FSE、ASE等国际顶级期刊会议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获ACM SIGSOFT杰出论文奖(FSE 2023)、IEEE TCSE杰出论文奖(ICSME 2018),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项目,成果已应用于华为、荣耀、腾讯等企业。
刘忠鑫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及区块链与数据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博导,启真优秀青年学者。研究方向为智能化软件工程,聚焦智能化代码生成、测试与维护。近年来在软件工程领域的CCF-A类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腾讯犀牛鸟专项项目、以及与华为公司、联通公司的企业合作项目多项。担任CCF软件工程专委会执行委员、ICSE/FSE/ASE等CCF-A类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获得ASE、ISSTA等CCF-A类会议的杰出论文奖4项、以及CCF软件工程专委会博士学位论文激励计划。
胡星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CCF高级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化软件工程,程序理解,软件仓库挖掘。在TOSEM、TSE、ICSE、ASE、和FSE等高水平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担任TOSEM,JSEP期刊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培育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个科研项目。获得FSE 2025, ICSE 2024,MSR 2024,ICPC 2018杰出论文奖。担任FORGE2025大会主席、FORGE2024和Internetware2023程序委员会主席,担任国际级顶级期刊(TSE、TOSEM)审稿人,受邀担任国际会议ASE,ICSE、FSE、ISSTA的程序委员会成员。
张涛
澳门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CCF杰出会员,ACM/IEEE高级会员。 目前担任IEEE计算机学会澳门分会创始主席,IEEE TCSE会议论文奖项主席、唯一华人执委。主要研究兴趣是软件数据智能化分析和软件安全。迄今为止,发表了超过100篇软件工程和信息安全领域的知名期刊和会议论文。担任软件工程领域权威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IEEE Transactions on Reliability、Empirical Software Engineering和 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的编委,担任软件工程领域知名国际会议APSEC 2025和SANER 2023的大会主席,担任ASSS 2025, Internetware 2024和DSA 2021的程序委员会主席,经常性担任软件工程领域四大顶会的PC Member。获得TOSEM, JSS和IST等期刊最佳审稿人奖。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澳门科技发展基金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
高翠芸
CCF软件工程专委执委,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哈工大青年拔尖人才。入选第九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ACM TOSEM Associate Editor。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智能化软件数据分析和软件可靠性,近年来在相关领域的顶级会议和期刊如TSE、TOSEM、ICSE、FSE、ASE等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荣获CCF A类会议ICSE 2025杰出论文奖、ICSE 2024杰出论文奖和ASE 2023杰出论文奖。
产业类课题
方一向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主要研究大模型检索增强生成、智能体、知识检索、图计算等相关课题,在人工智能、数据库、数据挖掘等领域的国际顶级会议/期刊上累计发表论文100多篇,包括CCF A类论文80余篇。其中一项代表性研究成果的论文被评为SIGMOD 2020会议的最佳论文之一(~4/458),并荣获2021 ACM SIGMOD Research Highlight Award。目前担任国际知名期刊《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CCF-B类期刊)的编委,担任多个数据库和数据挖掘领域顶级会议(例如PVLDB、ICDE、KDD、WWW等)的程序委员会成员以及顶级期刊(例如TKDE、VLDBJ等)的审稿人,担任CCF数据库专业委员会的执行委员。
刘博涵
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准聘助理教授(特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其研究方向包括软件过程、经验软件工程、机器学习等。具体研究内容聚焦在软件过程仿真、人工智能的软件工程、DevOps、持续集成等方向。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参与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一项CCF-华为胡杨林基金项目。依托于项目,在本领域CSUR、TSE、JSS、JSEP、软件学报等一流期刊和ICSE、FSE、SANER、EASE、ICSSP等权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
孙永谦
南开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博导,天津市软件体验与人机交互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毕业,CCF高级会员,CCF软件工程、互联网、服务计算、体系结构等专委执行委员。从事智能运维(AIOps)领域研究,近期专注于基于LLM、多智能体等方法研究面向多模态数据(指标、日志、调用的、拓扑等)的故障识别、诊断与预防等,在JSAC、WWW、ASE、FSE、TC、TSC、TOSEM等CCF推荐国际会议或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国际软件可靠性工程旗舰会议ISSRE2024 最佳论文和最佳工业论文奖。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与天津市自然基金青年项目各1项、国家预研课题1项,与华为、字节跳动、阿里、腾讯、快手等头部IT企业合作校企共研项目13项。获得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4/15)、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栋梁之师”等荣誉。
丁子硕
于2024年7月加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数据科学与分析学域,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聚焦于软件工程与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涵盖软件测试、日志分析、性能保障,以及大模型与智能 Agent 在软件工程任务中的应用与优化。研究成果已发表于 ICSE、FSE、ASE、TOSEM、EMSE 等软件工程领域的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并多次获奖,包括 ICSE 杰出论文奖和 Symposium of Search-Based Software Engineering Challenge Track Winner 等。
杨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博士师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李舟军教授和 CCF 副理事长周明博士,博士期间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生,主要从事自然语言处理和代码大模型相关技术研究,曾获世界机器翻译大赛WMT 2021(涵盖上万翻译方向)三项赛道冠军。博士毕业后,以阿里星身份加入阿里巴巴通义千问团队,从事代码大模型、后训练推理与强化学习等研究工作,作为通义千问(Qwen)及 QwenCoder系列的核心贡献者,作为核心贡献者参与千问模型代码能力建设及专项代码模型 CodeQwen1.5/Qwen2.5-Coder/Qwen3-Coder 的研发。随后加入王蕴红、李舟军教授领导的北航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所,继续从事代码大模型、代码微调与强化学习相关研究,在 ICLR、NeurIPS、ICML、 ACL、EMNLP、NAACL、AAAI、IJCAI 等发表论文和报告论文百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20 余 篇,谷歌学术引用量达万余次,并担任 NeurIPS、ARR (ACL、EMNLP、NAACL)、AAAI-AIA 等国际会议的领域主席(Area Chair,AC)和高级程序委员会委员(Senior Program Committee,SPC)。此外,作为大模型知名开源组织M-A-P的联合创始成员之一,开源若干大模型基座模型(代码大模型OpenCoder,音乐生成大模型YuE 等)。
李传艺
南京大学准聘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CCF系统软件专委、软件工程专委执行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化软件工程,重点关注软件智能演化,包括代码表征学习、缺陷定位与修复和代码辅助生成等,在TOSEM、TSC、软件学报、 ICSE、ESEC/FSE、ASE、ACL、AAAI、IJCAI等CCF A类中英文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10余项华为、腾讯、中国移动等企业创新项目,成果研制了一系列智能化软件工具,落地应用于国产编程语言开发环境、国产操作系统生态建设等信创领域。
张颖
北京大学正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软件研究所所长助理,中国科协首批“青年托举人才”,CCF优博。长期从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产学研研究,聚焦API互操作与数据可信流通等关键问题,构建了涵盖接口生成、数据共享与智能协同的一体化技术体系,创新提出反射式互操作方法,突破传统互操作依赖系统源码的瓶颈,大幅提升多系统间的业务协同与数据共享效率。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10项,获批中美发明专利36项,发表论文30余篇,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CCF青年软件创新奖等重要荣誉。牵头研发的“API互操作平台”已在部委、政府及企业广泛部署,为“最多跑一次”等国家改革提供有力支撑,产生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赵彦杰
华中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博士后&武汉金银湖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大模型、软件工程与软件安全的交叉领域,致力于构建智能化工具来自动化和保障软件生命周期,特别是解决跨平台、跨语言生态系统中的安全性和碎片化挑战。在顶级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包括IEEE S&P、USENIX Security、ICSE、FSE、ASE、ISSTA等,其中关于大模型在软件工程领域应用的综述论文获得1000+引用。曾获得ICSE Industry Challenge Track 2025最佳论文奖,并担任多个顶级会议的程序委员会成员。
周鑫
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软件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智能化软件工程,具体包括:软件供应链安全、大模型安全合规评估、漏洞检测、智能体安全等。曾在ICSE、FSE、ASE、TSE、ESE、计算机学报和软件学报等软件工程高水平会议和期刊发表了20余篇论文(其中一篇最佳论文奖,单引437次);曾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南大华为联合实验室基金、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基金等多项,作为骨干核心成员还参与了多项供应链领域的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申请发明专利二十余项(其中8项已授权),部分专利成果已经在知名软件公司转化;担任TSE、JSS、IST、JSEP等权威期刊审稿人。是软件物料清单 (SBOM) 标准社区“SBOM筑链计划”工作组首批成员单位 (南京大学) 的核心成员。
李月
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CCF软件工程专委委员。研究方向为智能软件工程,包括缺陷定位和代码补全等。研究重点是开发以人为本的效能提升工具,以解决复杂的实践问题。在软件工程领域ICSE、ESEC/FSE、ASE等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十余篇论文。获得 ACM SIGSOFT 杰出论文奖(ICSE 2025)。多项创新成果已在合作企业实现落地转化。担任本领域国际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和期刊审稿人。
申文博
浙江大学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CCF系统软件专委执行委员,体系结构专委执行委员。研究方向为操作系统安全,软件供应链安全,智能系统安全。在计算机安全、系统国际顶级会议、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ESORICS 24, ACSAC 22, AsiaCCS 17, NDSS 16 (CCF-A)等4项国际会议杰出论文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等十余项科研项目。设计、实现并主导部署了多种软件及操作系统安全机制 (KNOX RKP),部署超过亿部设备。研究成果获得蚂蚁学术合作优秀项目,系统与数据安全联合实验室优秀合作奖等奖项,并获得人民网、光明网专题报道。被评为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优秀教师。
李晶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鹏城孔雀计划”特聘岗位B档,连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榜单。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知识协同与对齐、软件工程等。近年来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1部,谷歌学术引用4000余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海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面上项目、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项目。
苏亭
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工程学院教授、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程序语言和软件安全,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各类复杂软件与系统的质量保障方面;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了CCF科技成果奖技术发明一等奖、Google教授研究奖、CCF-蚂蚁科研基金“优秀应用项目”奖、五项CCF-A类国际会议的ACM SIGSOFT杰出论文奖等;其研究工作受到了中国/瑞士国家自然基金委面上、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CCF-胡杨林基金、国内外高科技企业的资助;获得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支持。
开放类课题
杨威
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计算系统,涵盖体系结构设计、系统软件优化以及智能计算平台构建。长期致力于推动高效能计算与智能化应用的深度融合,相关研究成果在前沿计算体系和智能系统领域具有重要学术与应用价值。
王莹
博士,东北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 院长助理。CCF开源发展委员会委员, CCF女工委委员,东北大学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主任。荣获微软研究院铸星计划访问学者(2020)、CCF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20)、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奖(2021)、 ACM SIGSOFT 杰出论文奖(ICSE 2021、ESEC/FSE 2023)。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软件开发技术、开源软件生态治理技术、鸿蒙软件智能迁移适配技术等。出版英文学术专著《Managing Software Supply Chains: Theory and Practice》。多项技术落地于华为、微软、龙芯等企业平台和OpenHarmony开源社区。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期刊编委,ChinaSoft 2023-2025软件工程女性论坛主席等,热衷参与学术活动以鼓励计算机领域女性“研究媛”和“程序媛”坚持科研梦想。
高志鹏
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CCF软件工程专委执行委员,2023年入选上海市启明星扬帆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AI+SE,致力于利用大模型、编程大数据提升软件开发的智能化水平。2022年4月加入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担任平台研究员,在软件工程顶级期刊(TSE,TOSEM)和顶级会议(ICSE, FSE, ASE, ISSTA)上发表CCF-A类论文三十余篇。受邀担任TSE、TOSEM、TSC、EMSE、JSS、JSEP、ASEJ等软件工程国际期刊审稿人以及FSE、ASE、MSR、 Internetware、APSEC等软件工程国际会议PC。获得2023年软件工程顶级会议ASE Industry Challenge Track杰出论文奖(Distinguished Paper Award),获得Intertware2023杰出委员会委员奖(Distinguished PC Award)。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以及青年项目,上海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CCF-腾讯犀牛鸟基金以及华为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
李少华
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助理教授,创办了S3-Lab实验室 (Sound, Secure, and Sustainable Software Systems Lab)。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获得博士学位。研究包括经典和新兴软件系统、编译器等场景中的程序分析、优化、安全、测试、验证等问题。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利用 AI 解决上述场景中的经典问题以及解决 AI 在系统(例如编译优化)层面的问题。
万瑶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获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基于大语言模型和程序分析的代码智能技术。在ICSE、FSE、ASE、ICML、NeurIPS、ICLR等软件工程和人工智能顶级会议发表论文5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4000余次,获IEEE TCSE杰出论文奖、ICML Oral和ICLR Spotlight。多次担任ACL、WWW等国际会议领域主席,以及ASE、ISSTA等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研究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腾讯犀牛鸟、华为等项目资助。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C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