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OpenAI原创始成员Andrej Karpathy发了一条言论,说未来99%的“注意力”(attention)都将来自人工智能,科研成果干脆就应该为AI优化,没必要搞PDF格式的论文了。这也算从另外的角度呼应了两个月前《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文章“Low-quality papers are surging by exploiting public data sets and AI”,谈到大量由AI生成的低质量论文加剧了科研的“信息污染”。AI不仅是涌入了知识生产和学术写作,更是来了一场根本性的注意力重构。人类和人类创造的智能,谁是知识的真正用户?
随着大模型逐渐被集成到软件中,软件模块的服务对象已开始变为具有学习能力的智能体:AutoGPT和AgentGPT自主制定任务计划、分步调用API、安装依赖、编写和执行代码;微软Copilot Studio让企业通过自然语言构建完整的工作流自动化系统。从智能体自动调用浏览器插件查找信息,到使用知识库进行推理、绘图、决策,智能时代的软件,是和从前一样的“工具”吗?尤瓦尔·赫拉利(Yuval Harari)曾说,“工具使人类强大,斧头、轮子、原子弹给了人类新的力量,但工具并不能决定自己的用途。因为人类懂得工具,工具不懂得人,因此,决定的权力掌握在人的手中。”现在恐怕不敢说智能软件完全不懂得人了吧。
在软件编程领域,这个现象更加突出。且不说零基础的人用几句话就能操纵APP“编”很多小程序,根据OpenRouter的统计数据,当前大语言模型在编程相关任务上的token消耗已占据总量的80%以上,AI编程已经是专业软件工程师的必备助手了,有人甚至调侃Linux之父Linus Torvalds的名言“Talk is cheap;Show me the code”演变为“Code is cheap;Show me the chat”。等一下,谁在和谁说话,是我们在和软件说话?
在本期专题中,来自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大、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启元实验室的学者,从不同层级与视角出发,对智能时代的基础软件进行了系统性剖析。有的研究聚焦于大模型推理过程中的底层架构设计,有的思考如何借助AI本身改进编译与调度工具;有的关注人机物融合架构中的智能软件框架演化,有的则站在供应链安全治理的视角,勾勒出未来基础软件生态的信任边界。
90年前,20多岁的新月派诗人卞之琳写了一首轰动诗坛的四句短诗《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时至今日,也许是“你坐在窗前看风景,看风景的AI在Windows里看你”。此时此刻,想起早年阅读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时写下的笔记,“看起来我们是在应对着眼前的世界,事实上这个要应对的世界里就包含着我们自己”。
刘云浩
CCF会士,CCCF主编。清华大学教授、全球创新学院(GIX)院长。ACM/IEEE Fellow, ACM Transactions on Sensor Networks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物联网、室内定位与网络诊断、分布式系统与云计算等。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C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