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CCF 2025中国数字服务大会特邀报告确定
最新动态
CCF 2025中国数字服务大会特邀报告确定
2025-08-143

CCF 2025中国数字服务大会



CCF 2025中国数字服务大会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服务计算专业委员会、烟台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联合承办,将于2025年8月19日-21日在山东烟台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是“数智服务:重塑产业体系,赋能社会治理”。大会将设置高端论坛、学术论坛、工业论坛、创新竞赛等多种形式,旨在为与会代表提供一个科技交流、成果展示、共享合作的平台,共同促进服务计算理论、技术与应用的发展。目前,报名人数已突破1100人,11个大会特邀报告公布如下。


1. 智能无人系统发展前沿(8月20日09:00~9:30)

何友

中国工程院院士

嘉宾简介:何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学位,曾留学德国。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优秀教师。曾兼任CAAI/CIE/CAA/CIC/CSF/CICC/IET Fellow,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兼智能融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航空学会名誉副理事长兼信息融合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监事长等。主要研究领域有:信息融合、智能技术与应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获省部级一等奖11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60余项。是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在IEEE会刊等发表重要论文260余篇,出版专著6部,论著他引36000余次。先后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求是”工程奖、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等。


报告摘要:智能无人系统融合了人工智能与无人系统的前沿理论与技术,为国防安全、工业生产、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变革。随着深度强化学习、世界模型、数字孪生、智能体等新兴技术取得重要进展,智能无人系统的学术研究和产业落地快速发展。本报告从智能无人系统的发展历史出发,围绕智能无人系统发展的关键技术、产业应用和发展展望三个话题,介绍智能无人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技术应用方向,并对智能无人系统相关产业发展情况展开讨论。


2. 农业大模型与知识服务平台(8月20日9:30~10:00)

赵春江

CCF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嘉宾简介:赵春江,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北京农业信息化学会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农机学会名誉理事长,亚洲精准农业会议组织执委,美国精准农业学会中国代表。曾任发改委国家互联网+行动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数字农业与装备技术主题专家、农业部科技委委员、科技部国家农村信息化咨询专家组专家、农业部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专家组长、国家物联网农业应用标准工作组组长、国家传感网农业应用标准工作组组长。担任《智慧农业》《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Agriculture》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IJABE)》《Agriculture Communications》编委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编委。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北京学者,北京市高创计划,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等人才项目;曾获得联合国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奖、美国农学会滕头农业科学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国家863计划突出贡献奖,中国农业信息化十大年度人物,中国软件行业十大杰出青年,中华农业英才奖,首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等荣誉称号。


报告摘要:如何借助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应对农业生产中面临的复杂问题,充分挖掘多源异构农业数据的价值,构建智能化、精准化的决策支持系统,提升作物管理、灾害预警、资源调度等关键环节的效率与智能水平,从而有效推动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的提升。同时,还将系统介绍农业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进展,包括农业知识的标准化组织、语义建模、智能问答与推理服务等关键技术,促进科研成果、生产经验与政策知识的高效共享与实际应用。通过将人工智能与农业知识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为智慧农业提供可持续的技术支撑和实践范式,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3. 从DeepSeek看大模型赋能生物医药(8月20日10:00~10:30)

潘毅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嘉宾简介:深圳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院创院院长、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高性能计算中心首席科学家;广东省生物医学大数据智能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深圳市智能生物信息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乌克兰工程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英国皇家公共卫生院院士。入选2024全球前0.05%顶尖学者榜单。


报告摘要:本报告将阐述从AI基础大模型、到行业大模型、到场景大模型、到问题大模型的演变。每一步的变化都需要注入相应的知识和模型的微调。本报告重点将讨论大模型ChatGPT和DeepSeek的基本原理和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最近,ChatGPT击败17位医生,助4岁男孩精准找出怪病病因。这说明只要应用得当,AI完全可以成为人类诊疗疾病的助手。但同时,哈佛大学附属医院布莱根妇女医院发表在JAMA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给出癌症治疗建议时,ChatGPT只有62%的案例是完全正确的,所以需要谨慎应用其结果,一种解决的方案可以用生成内容检测工具,如AIGC-X和ZeroGPT等。大模型背后海量的数据库是优势,但在专业领域里则存在着干扰信息过多和缺乏专业知识的弊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团队研发了一种自闭症大语言模型知识向量库系统,可以减少训练时间和利用小量的训练数据,并且达到更好的效果。本报告还将介绍利用大模型设计新的药物小分子。我们可以输入很多与治疗某种疾病有关联的小药物分子到大模型系统来产生新的药物小分子,加上我们强大的AI药物筛选功能,我们就有可能设计出合适某个靶标的新药。


4. 数智时代服务计算的新挑战与新机遇(8月20日10:50~11:20)

尹建伟 

浙江大学

嘉宾简介: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软件学院院长、发展规划处处长、宁波国际科创中心主任。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专家组副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专项项目负责人,国家示范性软件联盟副理事长、浙江省服务型制造促进会会长、工信部工业互联网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电子商务教指委委员、中国计算学会服务计算专委原主任委员(2020-2023)。长期从事服务计算、量子软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研究。在服务计算领域提出服务模式计算、跨界服务融合、大规模服务网络构造等原创理论与技术方法,研制钱塘中间件平台、航天Avidm系统、中国电信翼信、国家高分服务网格平台、建木可信服务网络平台、榫卯生成式操作系统、门神通用服务智能监管平台、坤为产品服务操作系统等多个创新服务平台;推动研制太乙开源贡献评价平台,并在全国200余家软件学院推广应用;主动开源项目EasySpider获GitHub超3.8万Star(全球前500名)、全球下载超600万次。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一系列高效量子编译方法、端到端量超智融合体系结构与算法等基础理论,研制我国第一个支持可视化编程的太元量子云平台,近五年30多项相关成果发表在ISCA、MICRO、HPCA、ASPLOS等计算机系统领域的顶尖国际会议上,组织中国首次在ASPLOS、HPCA两个顶尖国际会议上量子软件辅导讲座,与英伟达同台竞技。牵头制定2项ISO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出版1本国家重点规划教材、1本101计划教材、3部专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及国家级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中国专利银奖1项、国际会议最佳论文或杰出论文奖12项,2024年获IEEE TCSVC专委授予的服务计算全球杰出领导力奖、杭州市成果转化行政嘉奖。


报告摘要:服务是人类自社会分工以来就产生的、由第三方提供、满足主体需求的社会行为。服务计算是研究业务服务和软件服务如何构造、运行、治理的基础科学,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科学理论与关键核心技术。在当今数智化时代,经历20多年发展历程的服务计算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服务计算研究人员去深度思考和系统梳理,以引领与丰富服务计算研究新方向。本报告回顾服务计算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服务计算面临的表征建模、流程分析、优化组合、推荐发现、连接融合、部署运行、安全可信、监管治理等核心科学问题的理论方法,分析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元宇宙、广域计算等新技术对服务计算带来的机遇挑战,畅想未来服务及现代服务业的新业态。


5. Neoteric Frontiers in Cloud and Quantum Computing(8月20日11:20~11:50)    

Rajkumar Buyya

墨尔本大学

嘉宾简介:Dr. Rajkumar Buyya is a Redmond Barry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and Director of the Quantum Cloud Computing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qCLOUDS) Labora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ustralia. He is also serving as the founding CEO of Manjrasoft, a spin-off company of the University, commercializing its innovations in Cloud Computing. He has authored over 850 publications and seven textbooks including "Mastering Cloud Computing" published by McGraw Hill, China Machine Press, and Morgan Kaufmann for Indian,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s respectively. Dr. Buyya is one of the highly cited authors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worldwide (h-index=173, g-index=384, i10-index=820, and 160,500+ citations). A bibliometric study by Stanford University and Elsevier since 2019 (for six consecutive years), Dr. Buyya is recognized as the Highest-Cited author in the Distributed Computing field worldwide. He graduated 60 PhD students who are working in world-leadi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and high-tech companies such as Microsoft, Google, and IBM. He has been recognised as IEEE Fellow, a "Web of Science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for seven times since 2016, the "Best of the World" twice for research fields (in Computing Systems in 2019/2024 and Software Systems in 2021/2022/2023) as well as "Lifetime Achiever" and "Superstar of Research" in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discipline twice (2019 and 2021) by the Australian Research Review.


报告摘要:The twenty-first-century digital infrastructure and applications are driven by Cloud computing and Internet of Things (IoT) paradigms. The Cloud computing paradigm has been transforming computing into the 5th utility wherein "computing utilities" are commoditized and delivered to consumers like traditional utilities such as water, electricity, gas, and telephony. It offers infrastructure, platform, and software as services, which are made available to consumers as subscription-oriented services on a pay-as-you-go basis over the Internet. Its use is growing exponentially with the continued development of new classes of applications such as AI-powered models (e.g., ChatGPT) and the mining of crypto currencies such as Bitcoins. To make Clouds pervasive, Cloud application platforms need to offer (1) APIs and tools for rapid creation of scalable and elastic applications and (2) a runtime system for deployment of applications on geographically distributed Data Centre infrastructures (with Quantum computing nodes) in a seamless manner.


This keynote presentation will cover (a) 21st century vision of computing and identifies various emerging IT paradigms that make it easy to realize the vision of computing utilities; (b) innovative architecture for creating elastic Clouds integrating edge resources and managed Clouds, (c) Aneka 6G, a 6th generation Cloud Application Platform, for rapid development of Big Data/AI applications and their deployment on private/public Clouds driven by user requirements, (d) experimental results on deploying Big Data/IoT applications in engineering, health care (e.g., COVID-19), deep learning/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satellite image processing, and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mining COVID-19 literature for new insights) on elastic Clouds, (e) QFaaS: A Serverless Function-as-a-Service Framework for Quantum Computing; and iQuantum Simulation Toolkit, and (f) new directions for emerging research in Cloud and Quantum computing.


6. 大容量新能源系统控制发展与“算-电”协同服务展望(8月20日11:50~12:20)

张承慧

山东大学

嘉宾简介:张承慧,山东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讲席教授、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新能源控制”国家级工程中心主任,IEEE Fellow,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会士,中国电源学会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新能源系统控制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控制组)、教育部科技委信息学部委员等职务。带领团队入选“新能源发电系统优化控制”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报告摘要:本报告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新能源系统控制的发展历程,尤其是中国在新能源大规模应用过程中形成的标志性控制理论与技术成果。创新成果应用于新能源系统并网控制(注能量)、电能质量控制(提质量)、电池储能控制(平波动)三大核心环节,实现场站“管得优”、装备“造得大”、新能源“并网稳”。成果跨越了信息控制理论与新能源发电技术鸿沟,为新能源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关键理论借鉴和工程示范。


7. Data-driven Intelligence: Transforming Technologies, Applications and Business Models(8月21日08:30~09:00)

黄铭钧

CCF会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嘉宾简介: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新加坡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ACM Fellow、IEEE Fellow。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博士毕业后,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前百年纪念讲席教授、浙江大学长江讲座教授,现任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浙江大学软件学院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杰出访问教授、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北京大学讲座教授等职。


长期从事数据库性能问题、索引技术、内存数据管理、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并行分布式系的研究与在智慧医疗、金融数据分析等领域的高级应用。2014年至今,耗时多年研发了新一代分机器学习平台Apache SINGA,助力人工智能在互联网数据分析中的实践;2016年,发布了世界个区块链评测系统BlockBench,并在GitHub开源代码,引起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在顶级会议和杂志上发表300多篇论文,被引用33232次,H指数96。作为唯一的华人和亚太地区数据库专家在2008、2013、2018、2023年连续四届参加了国际数据库顶级专家闭门会。获得国际计机学会(ACM)数据管理专业委员会(SIGMOD)颁发的贡献奖(2009年)、Edgar F. Codd创新奖(2020年)、系统奖(2024年)三大数据库领域最高荣誉。同时,本人也曾获新加坡总统科学奖(2011年), IEEE计算机学会Tsutomo Kanai奖(2012年), IEEE TCDE CSEE (Computer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Education)影响奖(2014年),中国计算机学会海外杰出贡献奖(CCF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Award)(2016年)。


报告摘要:Data is a collection of facts and observations, which provides a good source of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In this talk, I shall highlight its importance and how it drives AI development. I shall then introduce a new paradigm of data-driven intelligence, and some of our solutions for enhancing data-driven intelligence.


8. Multiset-Based Mathematics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 for Government-as-a-Service(8月21日09:00~09:30)     

Igor Sheremet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嘉宾简介:Professor Igor Sheremet, Fellow of CCF, Chair Professor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ull Member of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报告摘要:Multigrammatical Framework (MGF)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lanning and predictive modelling of decisions consequences at government level are described. Future research is discussed.


9. 人工智能构建汽车智能体验新引擎(8月21日09:50~10:20)

陈勇

吉利汽车研究院

嘉宾简介:陈勇博士,研究员,清华大学博士后,吉利汽车研究院人工智能中心主任,国家科技部/工信部评审专家,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研究生校外导师,主导构建全球车企首个“云、数、智”一体化云计算平台-星睿智算中心、星睿大模型,发表顶刊顶会等论文20多篇,专利60多项,牵头或参与制定汽车行业大模型相关标准的编写工作。


报告摘要:主要介绍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应用,AI和大数据成为重塑智能网联汽车体验的核心驱动力,基于车内外的感知能力以及海量训练数据,驱动智能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出行新体验,构建更高效便捷更个性化的多模态交互体验以及更安全的出行保障,引领产业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空间跃迁,开启智慧出行新纪元。


10. 从认知服务到智能体作为服务(8月21日10:20~10:50)

李兵

武汉大学

嘉宾简介:李兵,CCF杰出会员、服务计算/软件工程/教育专委会执行委员,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信息学部分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复杂网络研究中心副主任。武汉市市政协委员、科协常委,湖北省网信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学术兼职包括: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指挥与控制系统学会(CICC)网络科学与工程专委会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因果与不确定性人工智能专委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CIE)云计算/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委员,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理事会理事,武汉计算机软件工程学会理事长,武汉标准化协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软件工程、服务计算、人工智能、复杂系统、云计算等。在国内外著名期刊与会议上发表论文17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项。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863计划课题1项、以及多项省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过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教育部校企协同育人项目等,被评为武汉大学第十届十佳“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中国计算机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报告摘要:认知服务是认知智能与服务计算融合的新型服务形态,旨在赋予服务以认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业务处理及应用,智能体是认知服务的核心引擎。在大语言模型的推动下,智能体的认知能力与协作能力得到极大增强,正在逐步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接口、互联网应用入口以及软件交互方式。服务化的智能体成为认知服务的新载体,能够更加自主地按需调用工具,以多智能体协作的方式完成复杂任务,实现从任务拆解到执行的完整闭环。报告将从认知服务和智能体服务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服务化智能体的理念;介绍基于智能体网络的多智能体架构,面向RPA服务、MCP服务等异构智能体服务的注册与发现机制,目标导向的智能体自主协同方法以及融合工作流的多智能体编排机制;最后介绍上述方法的工程化实践与应用。


11. Trae AI IDE:赋能智能编程,构建端到端自动化开发新范式(8月21日10:50~11:20)

刘杰

字节跳动

嘉宾简介:字节跳动高级技术专家, Trae Context Engine 技术负责人, UNSW 博士


报告摘要:

1. AI编程助手的进化简史:从代码补全到智能Agent。

2.Trae Agent技术架构与核心能力。

3. Trae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案例分享。

4. 经验总结与技术挑战突破。

5. 未来展望:AI Agent引领的智能编程未来。


报名参会二维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CCF。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