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ES“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分论坛成功举办,CCF联合机械工业出版社发布“普通高等学校人工智能通识”系列教材,20所高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实践成果集中亮相。
7月25日,在第九届CCF未来计算机教育峰会(FCES2025)期间,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与机械工业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分论坛在长沙成功举行。论坛汇集国内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改革高校的课程负责人、权威专家及教育出版界代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体系构建、课程设计、教材研发与教学模式创新,并隆重举行了首批“普通高等学校人工智能通识”系列教材发布仪式,20所高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实践成果集中亮相。
论坛合影
人工智能重塑人才素养内核,通识教育亟待体系创新
论坛伊始,论坛主席浙江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吴飞教授和共同主席机械工业出版社时静副社长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各行各业,其基础素养已成为新时代人才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与高校学生背景的多元化,建设分类分层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重大挑战。
论坛主席浙江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吴飞教授致辞
论坛共同主席机械工业出版社时静副社长致辞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改革高校分享实践方案,专题研讨破解教育痛点
面对高校学生背景多元、技术迅猛发展、教学场景割裂等难点和痛点,国内7所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改革高校依托学科基因和学校特色,重塑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分享差异化实践路径。浙江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吴飞教授分享了人工智能专业课程向学科交叉和通识教育延伸的经验成果。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李敏教授介绍了分类培养思路,以及以通识课为纽带,强化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的探索。山西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魏巍教授分享了“人工智能+教育”的思考与实践经验。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张永刚教授介绍了吉大“通识交叉赋能,理论实践并重”的改革方案。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实验中心主任姜学锋教授分享了“四新2.0”人才培养方案,首创“领域软件+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对接工业需求。华南农业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副院长黄栋教授结合智慧农业应用案例,破解技术原理与应用融合的难题。西南财经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杨新教授分享了文科院校人工智能三层次培养体系,以及“厚基础,强交叉,重实践,显特色”的人工智能赋能财经科技系列课程经验。
浙江大学吴飞教授
中南大学李敏教授
山西大学魏巍教授
吉林大学张永刚教授
西北工业大学姜学锋教授
华南农业大学黄栋教授
西南财经大学杨新教授
在CCF助理秘书长、出版部主任韩飞主持的Panel研讨中,围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定位冲突与融合”和“跨学科落地的实施瓶颈与破局点”两大议题,吉林大学张永刚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周俊伟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姜学锋教授、华南农业大学黄栋教授、山西大学魏巍教授分享了各自观点,并与参会代表形成了行动共识。
CCF出版部韩飞主任主持Panel
联合高校组建协作体,首批教材重磅发布
为解决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之艰和资源协同等方面的挑战,CCF与机械工业出版社联合国内近20所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上具有共识的高校,共同策划并组织了“普通高等学校人工智能通识”系列教材项目,并组建了教育协作体。本次论坛该系列首批教材正式发布,集中展示了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为全国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优质教学资源。
丛书发布仪式
聚焦体系化构建,提出“三共”合作框架
本次论坛汇聚了国内8所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改革的课程负责人。与会专家围绕“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设计的核心要素与难点”“教材内容如何有效支撑跨学科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环节的设计与资源整合”等关键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大家一致认为,推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从“单点突破”(如个别课程或教材)迈向“体系化构建”(包括标准、课程、教材、师资、平台、评价等),是当前的核心任务。为此,CCF与机械工业出版社在论坛上联合倡议,期待与各高校深化合作,共建知识标准、共享资源生态、共育师资队伍。
论坛在达成广泛共识中圆满落幕。本次分论坛的成功举办及首批教材的发布,将推动我国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迈向规范化、规模化、高质量发展,有效赋能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C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