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第二十一届全国容错计算学术会议(CCF CFTC 2025)在杭州隆重开幕。大会适逢中国计算机学会容错计算专业委员会成立四十周年,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多位院士、专家学者与产业代表齐聚一堂,回顾我国容错计算技术四十年来的发展成就,系统总结标志性科技成果,聚焦人工智能等前沿方向,深入探讨容错计算在新阶段的创新路径与融合趋势。
回望四十载,共话新征程:致辞共谋未来新篇
CCF秘书长唐卫清代表学会致辞。唐卫清秘书长高度评价了专委四十年来取得的显著发展成果,特别肯定了专委在积极推动学术交流、深入开展教育普及工作、持续提升专业影响力等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致辞中,唐卫清秘书长着重强调了容错计算领域在信息技术发展中的基础性与战略性地位。同时,他对专委未来发展寄予厚望,期待专委能进一步深化与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方向的融合创新,开拓发展新格局。
CCF容错计算专委主任、大会主席、南京邮电大学张吉良教授代表容错专委和大会致辞他指出,本次大会恰逢专委成立四十周年,是总结成果、展望未来的重要节点。四十年来,专委不断推动容错计算技术从理论研究走向工程应用,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共同体。张吉良主任强调,随着数字化进程加快,容错计算在关键领域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构建全栈式高可靠计算体系已成为发展趋势。他表示,本届大会将通过高水平学术报告和“容错计算40年成果回顾”等专题,进一步凝聚共识、促进合作,助力容错技术持续创新与发展。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王尚广代表承办方致辞。他对大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感谢中国计算机学会及容错计算专委对北邮的信任与支持。他表示,容错计算作为保障关键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技术,与北邮计算机学院在智能计算、系统软件、卫星通信等多个研究方向高度契合。王尚广院长指出,学院长期聚焦高可靠计算领域,持续推动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他希望借助本次大会平台,进一步加强高校与学界、产业界的协同联动,推动容错计算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中的广泛应用与前沿突破。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大会共同主席韩银和代表大会致辞。他表示,全国容错计算学术会议自创办以来,已成为我国高可靠计算领域持续交流与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二十余年来,大会见证并推动了容错技术在多个关键行业中的落地与发展,也促成了产学研之间的深度融合。韩银和主席指出,当前技术体系加速演进,容错计算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使命责任。他希望大会在继承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术视野,推动跨界合作,为我国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计算基础设施持续注入创新动力。
本次大会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中科鉴芯(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EO、大会组委会主席叶靖博士主持。
回顾发展历程:四十年砥砺奋进,铸就自主创新之路
大会开幕式首先回顾了容错计算专业委员会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自1985年成立以来,容错专委从初期十余人的学术兴趣小组,逐步发展为拥有250余位活跃成员、涵盖学界与产业界、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要学术组织。四十年来,容错计算从边缘课题成长为关乎国家安全与产业基础的重要核心技术,广泛应用于航天、通信、芯片、网络、工业控制等关键领域。正如大会所强调,容错计算技术的持续进步不仅代表了我国在高可靠、高安全计算能力上的自主突破,更体现了计算领域从理论研究向工程应用、从单点突破向系统创新的历史跨越。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容错计算正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致敬坚守者:感恩专委发展历程中的奠基者与推动者
为感谢四十年来在容错计算领域持续深耕、为专委建设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专家学者,大会特别向一批长期坚守科研一线、推动学科进步的资深专家表示诚挚感谢。这些专家不仅在关键技术方向取得了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更在组织学术活动、推动产学合作、培养青年人才等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正是他们的长期坚持与无私奉献,为专委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我国容错计算事业的持续进步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总结重要成果:表彰四十年科技成果,凝聚发展合力
为致敬四十年来在容错计算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团队与代表性成果,大会隆重举行了成果发布与表彰仪式。会议对过去四十年间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对48项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成果予以表彰。
这些成果涵盖从容错芯片设计、系统级高可靠性架构、软硬件协同容错机制、软件测试,到在航天飞行器、卫星通信、芯片制造等多个实际场景中的成功应用,充分展示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深度和广度,也为后续的技术攻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向。
汇聚权威声音:首日主旨报告精彩纷呈,聚焦技术前沿
大会首日共举行9场高水平主旨报告,邀请多位院士专家围绕空间容错、芯片设计、AI安全、大模型部署、卫星计算等议题展开分享,反响热烈、干货满满:
CCF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孟飞以《空间容错计算技术回顾与展望》为题,系统回顾我国空间飞行器容错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空间计算机系统、宇航芯片、操作系统及可信软件的技术演进,展望未来深空任务中容错计算的关键方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宇以《商业航天的挑战和我们的机遇》为题,介绍了商业航天的发展背景与技术创新,分析了管理模式的变革特点,提出我国发展商业航天的思路与建议,展望未来产业化发展路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华更新研究员以《容错40年与我国星载容错计算机发展展望》为题,分享了我国星载计算机体系结构和抗辐射设计的发展成果,突出展示了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成效。
复旦大学曾晓洋(范益波)教授以《低延迟智能超眼计算成像技术及其应用》为题,介绍了超高像素计算成像系统的核心技术突破及“中国超眼”产品的研制成果,展示其在航空、高铁等场景中的广泛应用与支撑价值。
CCF会士、浙江大学任奎教授围绕《大模型私有化部署探索》展开报告,提出了“大模型智能体一体机”解决方案,通过软硬件协同优化,推动AI技术的本地部署、安全可控与产业化应用,为AI普惠落地提供了新路径。
CCF会士、中科院计算所李华伟研究员在《芯片代码生成:数字电路设计全流程的AI赋能之路》中介绍了AI技术如何重塑EDA流程,实现芯片设计全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北京邮电大学王尚广教授以《卫星计算研究探索与实践》为题,介绍了从卫星通信到计算的演进趋势,并展示了“天算星座”等核心项目建设成果,标志我国卫星智能计算迈入实用化新阶段。
知存科技CEO王绍迪博士分享了《大语言模型的存内计算加速》研究进展,介绍其团队在面向大模型的高能效AI芯片设计方面的实践经验与产业落地。
博思芯宇CEO王乃行博士以《以芯片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引领AI智算底座绿色化与高可靠发展》为题,展示了芯片设计、测试、运维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智能计算基础设施的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推动容错计算与AI融合创新,赋能智能时代
作为我国容错计算领域最具权威性与影响力的学术平台,CCF CFTC 2025不仅是技术展示的舞台,更是产学研融合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回顾历史、表彰成果、探讨前沿的同时,大会展望了容错计算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大规模智能系统、边缘计算、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等领域的融合应用趋势,明确提出要构建“高可靠+高智能”的新型计算范式,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面向未来,中国计算机学会容错计算专业委员会将持续深化前沿研究与产业实践的融合,联合各方力量构建更加开放、协同、可靠的学术生态,推动我国容错计算在智能时代实现新跃升。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C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