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计算机学会标准技术全会(CCF Standard Conference)将于8月2日-3日在武汉举办,大会主题:智能引领未来,标准筑基生态。全会日程已全部确定,现报名通道已开启,大会火热报名中。
本次全会以“智能引领未来,标准筑基生态”为主题,汇聚人工智能技术与标准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发展前沿趋势,探索AI领域技术落地的标准化需求和生态建设。
全会主席由CCF会士、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胡事民院士担任,CCF会士、前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院士将作主题演讲。主论坛还邀请到了国际国内权威标准化组织、头部企业学者专家开展专题分享和圆桌论坛。此外,全会还安排了4个分论坛,针对人工智能技术与标准化的不同方向开展深入的专题讨论。
| | |
| | |
| 开幕式发言 ——CCF会士、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胡事民院士 |
| |
| 人工智能大模型推理架构的技术挑战 ——CCF会士、前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院士 |
| 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进展 ——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副组长、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 范科峰 |
| 视觉AI算法应用实践 ——小米集团技术委员会武汉研发中心负责人周代国 |
| |
| CCF标准工作委员会工作报告 成果发布,优秀项目、优秀个人表彰 |
| |
| 分论坛: ①智能体分论坛 ②AI伦理与安全分论坛 ③AI基础设施分论坛 ④大模型分论坛 |
| | |
| |
| |
| |
收费标准:
CCF会员、特邀嘉宾和标准工委成员免费。
非会员注册费1000元(7月28日前免费)。
请扫描识别下方图中的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报名参会。

会议网站:
https://conf.ccf.org.cn/bz2025
报名时间:
即日起至2025年8月1日。
报名联系:
赵小平 13811170362(微信同号)zhaoxiaoping1@xiaomi.com
吴树民 010-62562503转27 smwu@ccf.rog.cn
现场聆听院士大咖对于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与标准化落地的深刻理解
了解标准工委工作模式与流程,为科研成果落地提供支撑
郑纬民:CCF会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并行算法和系统研究。提出可扩展的存储系统结构及轻量并行的扩展机制,发展了存储系统扩展性理论与方法。在国内率先研制并成功应用集群架构高性能计算机。在国产神威太湖之光上研制的极大规模天气预报应用获得ACM Gordon Bell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 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得首届中国存储终身成就奖。
报告题目:人工智能大模型推理架构的标准化
报告摘要:目前大模型推理系统一般具有长文本输入和输出的能力,推理卡中存储器要存放大模型训练好的参数和推理过程的历史中间结果KVCache,推理负载很重。本报告通过介绍Mooncake和 KTransformers系统,看如何解决大模型推理服务在系统层面的挑战,如何标准化问题。
范科峰:正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副组长、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电子信息产品标准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人工智能标准与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专业领域为智能信息处理、网络安全。主持制定智能、数据等领域国家标准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7部,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软著22项,获省部级重要科技奖励10余项。
兼任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秘书长、中国网络安全产业联盟秘书长;中国自动化学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理事、工信部“十五五”规划专家组成员、智能制造系统和机器人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专家。
报告题目: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进展
报告摘要:报告覆盖全球格局、国内外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布局、标准落地实践及未来规划,系统呈现人工智能标准化领域的现状与研究方向。重点分析全球人工智能标准化形势,涵盖各国产业布局、政策战略、产业热点及标准化趋势与挑战。阐述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包括标准组织、顶层设计、总体情况及重点领域标准。围绕标准宣贯,介绍 “求索” 国家标准评测基准体系及测评实践,并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
周代国,小米集团技术委员会武汉研发中心负责人、专家算法工程师,副高级工程师,十余年视觉图像算法研究和应用经验,研发多项落地小米手机、汽车等核心业务的行业一流算法,成果亮相小米旗舰产品发布会十余次,获小米集团年度技术大奖、小米集团五一劳动奖章。入选武汉市东湖高新区“3551光谷人才计划”,近年负责和参与3项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在人工智能方向发表国内外专利和顶会论文40余篇。
报告题目:《视觉AI算法应用实践》
报告摘要:分享小米“人车家全生态”科技战略,介绍小米主要AI技术方向及典型应用场景,重点分享传统AI视觉算法和视觉生成大模型在小米相关业务中的应用实践。
圆桌论坛:标准如何促进AI技术落地
内容简介:汇聚高校、头部AI企业、国际组织、开源组织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共话AI技术迅速发展迭代背景下,标准如何能够帮助行业快速达成共识,深入交流相关各方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主持人: 胡春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复杂关键软件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CCF标准工委技术委员会主任,系统软件专委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软件工程,分布式系统等。
武汉光谷皇冠假日酒店
2025年8月3日,下午2:00-6:00
光谷厅A | 智能体分论坛 | 张泽华 京东集团 |
东湖厅A | AI伦理与安全分论坛 | 任奎 浙江大学 |
东湖厅B | AI基础设施分论坛 | 李振廷 之江实验室 |
光谷厅B | 大模型分论坛 | 陶建华 清华大学 |
论坛主席
张泽华,CCF标准工委执行委员,任京东集团算法总监,CCF大数据专委、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委,国家数据局全国数标委专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牵头和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数十篇,IEEE国际标准数篇,在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机器学习领域顶会论文数篇并担任审稿人,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题目:AIxData:数据智能体在金融行业的探索与应用
报告人:王桂强 陈辉华 中信证券
内容简介:在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智能体技术是一大研究热点。在金融行业中,大模型相关技术逐渐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如合规、风控、投研等。在此基础上建设公司级可信人工智能平台便是大势所趋。平台为了高质量的服务必然要对接企业内部知识库和数据,形成数据与AI的深度结合,也就是所谓的AIxData建设,即数据智能体构建。我们将探讨构建数据智能体的相关实践、关键技术、对应问题和思考。在数据智能体应用中,一体化平台化的AI Infra提供了坚实的底座,同时具备贯穿整个周期的管理活动。
本次分享围绕上述脉络,展示金融行业在数据智能体技术方向的技术与应用。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大部分:
1. 金融业智能体发展现状
2. AI+平台建设
3. 数据智能体的研究及实践
4. 新一代AI Infra
王桂强,硕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担任中信证券总监,信息技术中心数据管理条线负责人。全面负责公司的数据管理和数据科学创新工作。拥有国家发明专利8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获得2023年人行金发奖一等奖等荣誉。
陈辉华,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担任中信证券高级副总裁,数据管理条线数据资产管理组组长。负责公司的数据治理和知识图谱建设工作。拥有发明专利4项,论文5篇,获得2023年人行金发奖一等奖等荣誉。
题目:LLM-based 多智能体技术在互联网广告行业的落地探索应用
报告人:郭士伟 京东集团
内容简介:近年来LLM驱动的智能体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深度落地,不断带来令人兴奋的创新应用,在互联网广告行业京东也走通了一套多智能体协同范式,推出京东广告智能助手。
京东广告智能助手以多智能体协同技术为底座,聚焦创意制作、智能决策、广告投放、客户服务、智能BI等核心场景,通过降本增效与精准决策为用户创造价值,并依托广告大模型高吞吐、低延迟的AI infra ,持续拓展应用边界。其发展不仅推动电商广告行业智能化升级,更为其他领域的智能体应用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论。
本次分享围绕大模型驱动的多智能体技术在京准通广告智能助手在广告投放、咨询、分享等场景深入探讨。主要内容框架:
1、京东广告业务及京准通智能助手介绍
2、多智能体协同技术的发展情况
3、专业咨询:从RAG 到 ResearchAgent
4、工具执行:function calling 到 ToolAgent
5、数据分析:text2sql 到 DataAgent
郭士伟,京东广告算法工程师,广告算法十余年从业经验。目前负责京准通广告智能助手整体的算法解决方案及场景优化工作。
题目:混合智能体技术——引发群体智能演进的新浪潮
报告人:赵鑫 清华大学
内容简介:随着计算和参数量的增长,模型能力产生了极大地突破,大大提升了单智能体的能力上限。大模型技术的发展为量变引发质变的群体智能涌现打下了基础。而提示词与智能体技术的发展又为群体智能这一更高层次的智能形态的演进注入了新的动能。基于自主交互的协同创新框架使得智能体分角色协作完成复杂任务成为可能。在群体智能发展的过程中,求解任务的复杂性、计算资源的稀缺性与智能体的环境适应性之间的矛盾一直是限制群体智能系统水平的重要因素。为了平衡这一矛盾,混合智能体技术应运而生,并在解决诸多复杂应用任务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我们将围绕大模型相关的群体智能技术的发展进程,对智能涌现的一般规律进行总结,并简要介绍混合智能体技术的前沿进展。并希望以此为基点,对群体智能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的发展方向做出简单的预测。主要分享内容包括:
1.大模型与智能涌现
2.交互式群体智能范式的发展
3.混合智能体技术及其应用
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元宇宙专委会委员。工作发表在包括IJCAI, AAAI, ACMMM等人工智能的顶级会议,担任NeuIPS、TIP 等顶级学术会议、期刊的审稿人,工作荣获2024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部级),此外开发的围棋AI荣获六次世界冠军。
题目:标准介绍与倡议一:GUI智能体技术要求
报告人:刘海涛 小米公司标准专家
内容简介:GUI Agent(图形用户界面智能体) 是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旨在通过结合大语言模型(LLM)和多模态技术来改进人机交互的方式,使得计算机能够理解和执行基于自然语言的指令,并与图形用户界面进行互动。GUI Agent当前面临互操作性差、开发难度高等问题,另外GUI Agent 涉及大量敏感数据(如用户输入、屏幕内容等),需要明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规范。
主要内容如下:
1、GUI 智能体发展历程
2、GUI Agent关键技术
3、智能体标准进展梳理
4、GUI 智能体标准研究的重要性与核心价值
5、征集参与人员
刘海涛,现任小米公司标准专家,从2017年开始一直从事AI标准化工作,涉及大模型、智能体、终端智能化分级、AI开发平台、数据标注等众多方向,目前担任工信部AI标委会智能产品与服务组(WG7)副组长,信通院人工智能终端工作组副组长职务。
题目:标准介绍与倡议二:多智能体通信技术要求
报告人:王昆垚 京东广告部算法开发工程师
内容简介: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多智能体系统凭借其强大的复杂任务处理能力在众多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不同的智能体间也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协作的生态系统,通过与其他智能体、各类工具以及外部环境进行通信,共同完成那些单一个体难以胜任的复杂任务。智能体通信技术作为AI生态系统的关键基石,由于缺少相应的标准规范,严重制约了多智能体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大部分:
1、多智能体通信技术背景介绍
2、多智能体通信技术的国内外行业现状
3、MCP 及 A2A 介绍
4、标准研究的重要性与核心价值
5、征集参与人员
王昆垚,现任京东广告部算法开发工程师,专注于智能体技术在电商场景的应用,主导C端购物助手和B端投放智能体的研发与优化工作
论坛主席
任奎,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AAAS、ACM、CCF和IEEE会士,国家特聘专家,目前担任浙大计算机学院院长,区块链与数据安全全重常务副主任。他主要从事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人工智能安全、智能设备与车联网安全等领域的研究。主持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国内外重大科研项目,获得二项省部级一等奖、国华杰出学者奖、IEEE安全技术委员会技术成就奖等。他同时担任国家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委员、教指委委员。
报告一:报告题目:构建安全可信AI:近端漏洞防御与远端风险预测
报告人:邵婧,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 安全可信AI联合负责人、青年科学家
内容简介: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演进在带来突破性能力的同时,也引入了新型安全威胁。如何有效防御近端安全漏洞并预测远端系统性风险,成为构建可信AI的关键挑战。本报告围绕“近端漏洞发现及防御-远端风险预测”双维度安全框架,系统分析大模型、智能体及多智能体系统的核心安全问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思路和方向。
邵婧,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MMLab,曾任商汤科技研究总监,现任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安全可信AI中心联合负责人、青年科学家,兼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博士导师,研究自主、可控、可信AI,聚焦多种模态大模型及智能体安全评估与价值对齐相关研究工作。在国际顶会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引用11100余次,并于ACL2024获得杰出论文奖。入选上海东方英才拔尖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2024年度斯坦福前2%科学家榜单。已授权专利20余项,并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能手机等产业领域落地验证,曾获2022年度“深圳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
报告二:报告题目:推动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迈向更加安全可靠的智能时代
报告人:薛晖,阿里巴巴集团AI安全负责人
内容简介:分享人工智能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包括AI应用扩大带来的新的风险挑战,安全技术落后模型能力的发展以及需要兼顾和平衡的安全与发展。重点介绍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安全管理方面的实践,涵盖模型全生命周期和全风险类型的保障,以评测为基础且强调内生安全与外层护栏的有机结合,以及以攻促防和协同共治的安全理念在安全技术方面的成果与布局。也介绍阿里巴巴在AI安全技术,尤其在评测与红队、模型机理研究以及安全对齐方面的相关成果与思考。
薛晖,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加入阿里巴巴,现任阿里巴巴集团安全部资深总监、人工智能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实验室主任、集团科技伦理委员会委员。在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方面有十多年的从业经验,在各类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获授权国内国际专利40余项,牵头和参与十多项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参与多项重点研发计划和揭榜挂帅项目。获评浙江省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等,任杭州市政协委员。
报告三: 报告题目:Agentic Privacy-Preserving Machine Learning
报告人:刘卓涛,清华大学特别研究员
内容简介:大型语言模型(LLM)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用户与计算工具及数据服务的交互方式。通过集成结构化协调协议(如模型上下文协议 MCP),LLM 可作为智能协调代理,自动调用外部模型或 API 执行复杂任务。然而,当前多数 MCP 服务器由第三方托管,用户敏感数据和模型专有内容在交互过程中面临潜在泄露风险。为应对这一挑战,我们提出了隐私保护机器学习智能体,该框架融合了通用大语言模型与具备隐私计算能力的垂直领域专用模型,实现了效率与隐私的协同保障。具体而言,LLM 以明文形式高效解析用户的自然语言查询(通常不涉及敏感信息),并将拆解出的子任务分发至具备相应能力的 MCP 服务器,在密文上完成神经网络推理,从而在保障数据与模型隐私的前提下,实现端到端的智能推理流程。
刘卓涛,现任清华大学网络研究院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2017-2021年担任美国Google公司技术负责人,从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UIUC)取得计算机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区块链与应用密码学、安全可信互联网体系结构等。主持承担了国家级科研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联合研发基金等10余项科研项目。代表性研究成果获得美国高等计算系统协会USENIX安全研讨会互联网防御奖(中国学者首次获奖),并连续两年获得USENIX安全研讨会的杰出论文奖(是该会议自1988年举办以来的首次)、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5/15)、华为数据通信产品线优秀技术合作项目奖、两项Google杰出工程奖(排名前10%)、美国NSF创新团体奖等荣誉,并完成多项科技成果转化,产生重大社会和经济效益。现担任IEEE S&P、ACM CCS、USENIX Security等多个重要学术会议的TPC Member。
报告四:报告题目:大模型智能体一体机安全可信应用
报告人:褚志轩,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
内容简介:深入分析当前大模型应用面临的内容安全、模型可信、部署复杂等关键挑战。针对企业和个人用户对本地化、私有化AI服务的迫切需求,报告提出了基于"高效·安全·可信"三位一体架构的大模型智能体一体机解决方案。通过知识管理、AI对话、AI搜索、智能助手四大功能模块的深度集成,实现了从"知识解放"到"智能增强"再到"行动赋能"的完整生产力链路。该一体机采用软硬协同的私有化部署模式,提供企业级信创架构支持和多层安全防护机制,为组织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安全可控、专业可信、开箱即用的智能化基础设施,推动大模型技术从通用服务向垂域专业应用的安全落地。
褚志轩,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导。博士毕业于美国佐治亚大学,曾任职于阿里巴巴、蚂蚁集团。研究方向聚焦于安全可信大模型,以及大语言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在垂域场景中的安全可信应用。研究领域涵盖大模型的安全性、可解释性、公平性和因果性等关键问题,并致力于探索AI系统的伦理和价值观对齐,推动AI负责任发展。在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和数据库领域的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50余篇论文,包括NeurIPS、ICLR、IJCAI、AAAI、ACL、KDD、ICDE、CCS、TNNLS等。多次担任国际顶级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和领域主席,并组织主持学术tutorials和workshops。
报告五:报告题目:智能体应用带来的安全挑战
报告人: 刘森 ,火山引擎云安全负责人
报告摘要:随着智能体在企业中广泛应用,会给企业的IT基础设施带来哪些改变,这些改变又会引入哪些新的安全挑战,原有的企业安全架构和体系能否应对企业数智化发展的变化,会和大家一起深入探讨下这方面的问题。
刘森,火山引擎云安全负责人,长期专注于企业级安全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在企业安全能力建设、安全运营体系构建、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安全(SDLC)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曾主导多个大型企业级安全体系建设项目,在威胁检测与响应、安全合规治理、安全风险评估等方面具有丰富的项目管理和技术沉淀。目前负责火山引擎云安全的商业化和云平台安全保障。
三、AI基础设施分论坛——AI基础设施的创新实践和未来展望
论坛主席
李振廷,现任之江实验室标准化与知识产权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智能计算领域标准化研究。
在标准组织任职方面,担任全国智能计算标准化工作组(SAC/SWG32)秘书处负责人,国家技术标准化创新基地(智能计算)副秘书长,国家标准审评专家, IEC TC47 WG6国内对口组组长,ISO/IEC/AG2注册专家,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云计算和分布式平台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SC38)委员,全国半导体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78)委员,CCF标准工作委员会执行委员等职务。
主持和参与ITU-T、ISO、IEC国际标准,以及国家和行业标准共计20余项。
作为项目负责人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作为课题负责人和任务负责人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研发项目3项,获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
题目:超大规模智算集群服务关键技术及未来趋势展望
报告人:刘天赐
内容简介:智算产业如今已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驱动力,大模型训练对高性能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促使算力革命进入全新阶段。全球范围内,超大规模智算集群建设竞争炽热化。国内企业也不甘落后,阿里、字节跳动等大力投入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未来更高级别的模型对集群规模的要求更是攀升至十万卡以上,超大规模智算集群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地位愈发凸显。本报告围绕全球超大规模智算集群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在超大规模智算集群建设核心技术,介绍中国信通院在智算集群方面相关工作和见解,为大规模智算集群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思路和方向。
刘天赐,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云计算部高级业务主管,从事云计算领域技术与行业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云计算关键技术、智算云服务、智算集群服务等。参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等关于智算基础设施、智算云服务部署规划等政策文件编写,支持多地智算中心项目咨询以及评估等工作。牵头立项与编写《智算工程平台能力要求》、《大规模智算集群服务集成与交付能力要求》、《大规模智算集群服务能力成熟度》等行业标准。参与编写ITU-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loud platforms 系列国际标准、《面向软件系统的平台工程能力要求》等行业标准。
题目:服务器系统架构与关键芯片创新演进方向
报告人:李仁刚
内容简介:报告阐述了芯片级、系统级异构集成技术是当前解决计算系统性能等现实问题的有效路径。围绕服务器系统的计算、存储、互连等架构,以及服务器核心芯片的芯粒集成、接口标准化、功耗等展开分析,展望未来的变革需求和创新方向。
李仁刚,浪潮服务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山东省劳动模范,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杰出会员。长期从事计算机体系结构、集成电路等前沿技术研究工作。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科技进步杰出奖、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一等奖、中国专利金奖等。授权中国专利97项、美国专利12项,发表论文41篇,参与标准制定8项。带领团队在CVPR、ICCV等国际竞赛中获世界冠军8项。
题目:面向GPU的Scale-up网络量化分析
报告人: 李兆石
内容简介:本报告从GPU视角出发,探讨了scale-up网络设计的关键挑战与优化策略。通过分析瓶颈定律、利特尔定律和排队理论,分析依赖内存语义在降低延迟、提升吞吐量、降低方差的重要性。最后,报告从沐曦当下对超节点的探索出发,展望未来scale-up网络的发展方向,强调需要跨层协作与硬件边界的拓展。
李兆石,沐曦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院院长。毕业于 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博士学位。研究GPU体系结构和编程模型设计,在沐曦曦云C500等多个芯片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涵盖了从初期概念定义、硬件架构设计、软件栈架构、集群设计等各个环节。
题目:面向智算中心的光电共封装技术
报告人:虞绍良
内容简介: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算力的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加速了算力中心网络架构的演变和互连技术的迭代。将光器件与芯片进行高度集成的光电共封装技术,能够显著提升信号质量,增加传输带宽,降低功耗和延迟,增强互连可靠性,成为了下一代短距互连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报告将重点分析光电共装的技术优势,讨论器件、集成和应用上所面临的挑战。
虞绍良,之江实验室前沿基础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分别于2012和2017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学士和浙江大学博士学位,2017-2021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近年来主要开展光互连、光计算、光电共封装等光电融合前沿技术研究。担任Advanced Photonics Nexus编委,Photonics Asia分会主席。曾获得ACP会议“青年科学家奖”,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报告人:孔阳
内容简介:随着AI训练推理技术的演进,对于系统级设计要求持续提升,互连技术对于计算性能的端到端优化愈发重要,UALink作为智算超节点系统的互连协议,面向GPU Scale Up互连场景,有着原生支持内存语义和极致性能等特性,平衡硬件架构成本与性能,并通过广泛的开放生态赋能未来智算基础设施演进。
孔阳博士,阿里云超高速互连负责人,目前负责阿里云服务器互连设计及业务系统分析。10多年数据中心领域的技术及架构设计经验,曾就职于Cisco、Intel,负责软硬件结合方案的研发。
题目:自主创芯助力本土化算力需求
报告人:杨勇涛
内容简介:在算力自主可控需求驱动下,国产高端交换芯片实现快速发展。从12.8Tbps奠定基础,满足云计算与互联网流量需求;跃升至25.6Tbps,缓解AI/HPC带宽瓶颈;最终突破至51.2Tbps,为超大规模AI集群、全光互联及6G提供革命性连接能力。接口技术同步演进:从电接口到光接口,再到更灵活、高效的OIO(光输入输出),不断提升带宽密度与能效,支撑“东数西算”等国家战略。国产芯片的持续突破,正成为本土化算力网络的核心底座。
杨勇涛,苏州盛科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CTO办公室技术专家。毕业于天津大学,在网络交换以及半导体领域有多年从业经验,从3G时代进入通信芯片行业以来参与撰写多篇行业标准及相关专利,对SDN网络与交换机架构有深入研究。目前任职于盛科通信负责高性能网络交换芯片的技术市场与推广,之前在LSI/Pica8等公司从事网络软硬件相关工作。
题目:智算基础设施国家标准项目介绍
报告人:李振廷
内容简介:已立项国家标准《智能计算集群 计算节点互联测试方法》、《智能计算 GPU虚拟化与性能优化技术要求》、《智能计算集群 效能指标与测试方法》的内容介绍与规划。
李振廷,现任之江实验室标准化与知识产权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智能计算领域标准化研究。
在标准组织任职方面,担任全国智能计算标准化工作组(SAC/SWG32)秘书处负责人,国家技术标准化创新基地(智能计算)副秘书长,国家标准审评专家, IEC TC47 WG6国内对口组组长,ISO/IEC/AG2注册专家,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云计算和分布式平台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SC38)委员,全国半导体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78)委员,CCF标准工作委员会执行委员等职务。
主持和参与ITU-T、ISO、IEC国际标准,以及国家和行业标准共计20余项。
作为项目负责人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作为课题负责人和任务负责人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研发项目3项,获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
培训内容:标准化基本概念和原理,GB/T 1.1标准编写规定的要求与应用实例
培训要求:应先完成本次大会报名,再扫描下方二维码提交信息,方便制作证书
主办单位:
中国计算机学会
承办单位:
CCF标准工作委员会
CCF武汉会员活动中心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时间:
工作组会议:8月2日14:00-18:00
主论坛&分论坛:8月3日9:00-18:00
?? 地点:
武汉光谷皇冠假日酒店,武汉市洪山区高新大道668号
大会主席
程序委员会主席
论坛委员会主席
组织委员会主席
宣传委员会主席
CCF标准工作委员会成立于2021年11月,旨在聚焦计算领域团体标准的研究、制定与落地,期望通过CCF标准,进一步深化产学研融合,服务CCF会员及行业。工委愿景是制定高质量、能够落地的团体标准,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实现特色化发展。
目前工委已正式发布标准9项,涵盖计算机与应用工程能力评价、零信任、强化学习、自动驾驶等领域。欢迎各专委工委成员,及社会各界积极申请和参与CCF团体标准研究与制定。
更多详细信息参见工委网站:
https://www.ccf.org.cn/Standards/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会。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