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2024年度CCF-华为胡杨林基金系统软件专项评选结果发布
最新动态
2024年度CCF-华为胡杨林基金系统软件专项评选结果发布
2024-07-09141



近日,2024年度CCF-华为胡杨林基金系统软件专项完成函评、综评工作,本年度支持A类项目10项、B类项目8项,现予以公示。



2024年度CCF-华为胡杨林基金系统软件专项于2024年5月22日发布指南,5月31日在CCF业务总部&学术交流中心通过研讨会的形式对指南进行了解读,至截止时间2024年6月22日24:00共收到45份有效申请书。自2021年本专项启动至今,有效项目申报数量年增加并再创新高,CCF搭建的产学合作良好生态正在逐步得到产业界及学术界的认可。


2024年本专项开启新一期CCF&华为为期5年的框架合作计划,持续推动系统软件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


6月23~7月2日,CCF-华为胡杨林基金系统软件专项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对45份有效申请书组织了函评。每项申请书由对应领域委员进行主审(同单位申请采取规避原则),分别从项目的意义、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申请者及团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与指南的匹配程度等维度进行了评审,形成初评意见。


7月3日举行委员会全体线上会议对申请书进行综合评审,会议由委员会主任、CCF系统软件专委主任、北京大学教授谢涛和委员会副主任、华为操作系统首席架构师胡欣蔚主持,在所有评审委员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以全员表决的方式确定最终资助项目,本次评审过程由CCF系统软件专委秘书长卜磊教授和华为合作经理刘晓莉进行评审意见记录和整理,所有信息备案可查。


经委员会最终确定,本年度支持A类项目10项、B类项目8项。A类项目主要面向前沿技术探索,其成果瞄准发表在高水平学术会议上。B类项目主要根据申请者及团队已有学术成果,开发原型系统/工具,实际落地到系统(包含开源系统)中。


按照计划,本年度资助的项目将于2024年8月进行开题报告,2024年12月进行中期审视,2025年8月进行终期答辩完成结题。


序号

领域

类别

申请题目

申请人

单位

1

操作系统

探索-A

异构众核上并行任务图的确定性时延保障技术研究

孙景昊

大连理工大学

2

操作系统

探索-A

面向AI训练的DPU分布式文件系统卸载技术

唐璐

厦门大学

3

操作系统

系统-B

XPU池化系统的软件和网络设计的研究

魏星达

上海交通大学

4

操作系统

系统-B

基于大模型与静态分析的操作系统内核测试技术

陈俊洁

天津大学

5

编译器与编程语言

探索-A

编译器优化缺陷检测

高凤娟

南京理工大学

6

编译器与编程语言

探索-A

数据驱动的指针分析优化方法

姚培森

浙江大学

7

编译器与编程语言

系统-B

多算力场景下面向稀疏算子库的混合编译优化框架

王昊天

湖南大学

8

编译器与编程语言

系统-B

DPU加速的语言虚拟机内存管理技术研究

吴明瑜

上海交通大学

9

编译器与编程语言

探索-A

面向高性能计算的跨平台多目标容器镜像编译构建技术研究

张献伟

中山大学

10

系统安全与可信

探索-A

泛在设备场景下安全高效的跨域数据建模系统研究

刘炳言

北京邮电大学

11

系统安全与可信

探索-A

面向差异化计算环境的应用行为融合安全性分析技术研究

詹东阳

哈尔滨工业大学

12

系统安全与可信

系统-B

面向机密计算的高性能系统缓存服务

李明煜

中科院软件所

13

分布式与并行软件

探索-A

面向 Serverless 异构函数工作流的高性能数据通信统一框架

余旻晨

港中深

14

鸿蒙软件

探索-A

基于大模型与多粒度特征的复杂软件系统架构变更检测

晋武侠

西安交通大学

15

鸿蒙软件

探索-A

面向鸿蒙软件供应链安全的开源软件度量评估研究

司徒凌云

南京大学

16

鸿蒙软件

系统-B

基于程序静态分析和大模型技术增强的鸿蒙原生应用自动化测试技术研究

苏亭

华东师范大学

17

鸿蒙软件

系统-B

面向鸿蒙应用的跨语言程序分析技术

赵彦杰

华中科技大学

18

鸿蒙软件

系统-B

面向鸿蒙应用的并行化静态安全分析框架

陈森

天津大学




孙景昊

项目名称:异构众核上并行任务图的确定性时延保障技术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CCF系统软件专委会委员,CCF嵌入式系统专委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实时嵌入式系统调度理论、嵌入式并行编程框架、自动驾驶系统软件中间件。相关成果发表在RTSS、RTAS、EMSOFT、DAC、DATE和IEEE trans on Computers、ACM trans on ECS和IEEE trans on CAD等实时嵌入式领域的顶级会议和顶级期刊,获得国际顶级会议RTSS最佳论文奖、EMSOFT最佳论文奖和RTSS工业挑战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奖。担任实时领域国际顶级会议RTAS、DAC、RTSS、EMSOFT以及RTCSA、HiPC、ISORC和ICESS等10余个重要国际会议的技术委员会委员。








唐璐

项目名称:面向AI训练的DPU分布式文件系统卸载技术


厦门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系助理教授,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计算系统、计算机网络。研究成果在SIGCOMM、ATC、INFOCOM、ToN等计算机系统和网络领域CCF-A类会议/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以及智能计算系统相关横向项目;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和华为等企业合作项目等,相关成果已有实际场景落地。








魏星达

项目名称:XPU池化系统的软件和网络设计的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助理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布式系统和操作系统,最近主要的关注点为如何在AI和Serverless下,提升计算和存储基础系统软件的性能、可靠性和运行成本。在包括OSDI/SOSP、Eurosys、NSDI等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曾获Eurosys2024最佳论文,2022年华为火花奖,2021年ACM SIGOPS Dennis M. Ritchie Award优胜奖,2020年华为奥林帕斯先锋奖等多个奖项。博士论文获2021年ACM 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ACM ChinaSys优秀博士论文奖。担任包括OSDI、ASPLOS和NSDI在内的多个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成员,及ACM ChinaSys的程序委员会主席。








陈俊洁

项目名称:基于大模型与静态分析的操作系统内核测试技术


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软件工程团队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项目获得者,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


研究方向主要为基础软件测试、可信人工智能、数据驱动的软件工程等。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榜单,荣获CCF优博、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六项最佳/杰出论文奖等奖项。成果在华为、百度等多家知名企业落地。担任CCF-A类会议ASE评审过程主席,ICSE、FSE、ASE、ISSTA等顶会PC。








高凤娟

项目名称:编译器优化缺陷检测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职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程序分析、缺陷检测、智能化软件工程等。在PLDI、OOPSLA、TSE、ASE、JCST、软件学报等程序语言、软件工程领域国内外旗舰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10篇高质量论文,获得了程序语言顶会OOPSLA 2020杰出论文奖(国内第二次获奖),授权了2件专利,缓冲区溢出漏洞检测工具参加NASAC原型竞赛获得三等奖,相关专利技术与工具已应用于华为等用于保障关键软件的可信性。








姚培森

项目名称:数据驱动的指针分析优化方法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员、博导, CCF形式化方法专委、理论计算机科学专委委员, ACM SIGPLAN、SIGSAC会员, 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为编程语言(程序分析与验证、程序合成与优化)、数理逻辑(自动定理证明)、软件安全(漏洞挖掘)。相关成果发表于编程语言(PLDI, OOPSLA)、软件工程(ICSE, ESEC/FSE, ISSTA, ASE, TOSEM)、信息安全(S&P, USENIX Security, TDSC)、计算机系统(ASPLOS)等领域的CCF-A会议或期刊; 获编程语言领域旗舰会议OOPSLA杰出论文奖(全国第3篇、国内独立完成的首篇)、Google Research Paper Rewards等奖项; 发现Linux Kernel、MySQL、Firefox等开源程序数百真实缺陷,在蚂蚁、华为等公司的金融、嵌入式系统得到实际部署。担任相关领域顶级会议(POPL 2025, ISSTA 2025&2024, CCS 2024, PLDI 2023)程序委员会委员(其中POPL 2025和PLDI 2023国内PC分别仅有2人和3人)。








王昊天

项目名称:多算力场景下面向稀疏算子库的混合编译优化框架


湖南大学博士后,2023年博士毕业于湖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2024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A 档)。


主要研究领域为稀疏张量计算、异构并行建模,张量编译优化。主持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以及曙光、华为等企业合作横向课题等项目的实施。主要从事异构计算平台性能建模、稀疏算子性能优化、代码自动生成、领域编译优化等研究工作。相关成果在TPDS、JPDC、ToPC、SC、DAC等国际一流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10篇。








吴明瑜

项目名称:DPU加速的语言虚拟机内存管理技术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在2015年和2020年分别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学士/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语言运行时系统和操作系统,围绕以Java虚拟机为代表的语言虚拟机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重点关注语言虚拟机在新兴应用场景和硬件平台上的性能表现和优化方法,具体包括语言虚拟机感知的异构内存管理、高吞吐低时延的垃圾回收算法设计、面向云侧服务器无感知计算场景的低时延语言虚拟机构建方法等。研究成果在ASPLOS、USENIX ATC、EuroSys、IEEE TC等国际高水平会议和期刊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获EuroSys 2024最佳论文奖、APSys 2018最佳论文提名奖、华为火花奖,部分成果已经被OpenJDK接收并合入主线。








张献伟

项目名称:DPU加速的语言虚拟机内存管理技术研究


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2017年于美国匹兹堡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2017-2020年任职于美国AMD公司。


在学术界和工业界科研机构长期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和高性能计算领域研究,包括GPU、编译和软硬件协同优化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基金、CCF-飞腾基金等项目多项,研究成果论文发表在SC、HPCA、DAC、LCTES等会议,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中国科协“科技智库青年人才计划”等奖项荣誉。








刘炳言

项目名称:泛在设备场景下安全高效的跨域数据建模系统研究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校级人才计划,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可信联邦学习系统、泛在移动智能、隐私计算、AI安全等,近3年在Ubicomp、WWW、IEEE S&P、 USENIX Security、ICSE、ISSTA、CVPR、AAAI等CCF-A类学术会议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曾获微软“明日之星”,相关研究工作应用于多家互联网公司,研究成果被多个学术直播间和公众号专题报道。担任Ubicomp、JSAC、WWW、Neurips、KDD、TKDE、CVPR、IJCV等多个CCF-A类会议期刊审稿人,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实验室项目以及企事业单位横向委托课题。








詹东阳

项目名称:面向差异化计算环境的应用行为融合安全性分析技术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


长期从事系统安全和云安全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引导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以及校企合作项目,参与了黑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近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IEEE Transactions on Services Computing、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与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担任CCF系统软件专委会执行委员、中国指控学会网络空间测绘专委会委员,还担任了信息安全学报、Cybersecurity等权威期刊的青年编委,以及IEEE Transactions on Dependable and Secure Computing、IEEE Transactions on Services Computing、IET Information Security、The Journal of Supercomputing、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ICC)等多个国际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








李明煜

项目名称:面向机密计算的高性能系统缓存服务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为操作系统与机密计算,在USENIX OSDI、ACM/IEEE ISCA、USENIX Security、IEEE TIFS等操作系统、体系结构与系统安全领域国际学术会议/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余旻晨

项目名称:面向Serverless异构函数工作流的高性能数据通信统一框架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助理教授,于香港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于南京大学获得本科学位。


研究方向为云计算和分布式系统,近期研究主要关注服务器无感知计算、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系统。研究工作发表于NSDI、ATC、INFOCOM、ICDCS等高水平会议,并获得了ICDCS 2021最佳论文提名。








晋武侠

项目名称:基于大模型与多粒度特征的复杂软件系统架构变更检测


西安交通大学 副教授,硕导博导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代码分析、软件架构治理、智能软件工程,分析对象包括移动操作系统、微服务等大规模复杂软件及其生态。2020年3月获得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同年5月入职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学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面上基金、企业合作研究等项目,相关成果发表在TSE、ASE、ICSE、ISSTA等软件工程领域的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担任TSE、TOSEM、JSS等国际期刊审稿人,担任ASE、ISSRE、MSR等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获得2022年陕西省百篇优博。








司徒凌云

项目名称:面向鸿蒙软件供应链安全的开源软件度量评估研究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特聘研究员),2020年在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2017-2018),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2016-2017)。


研究方向为国家安全情报,目前聚焦于国土安全与网络安全两大重点安全领域,研究多模态南海疆维权证据链的智能化构建与场景化应用,多源漏洞威胁情报的及时性感知、图谱化管理与智能化评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社科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课题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领域核心期刊和高水平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荣获最佳论文奖1次,优秀论文一等奖1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3项,完成科技成果转化2项;自主研发多个漏洞检测工具与数据库系统,实际应用于华为等一流IT企业与中国南海研究院等知名研究机构。








苏亭

项目名称:基于程序静态分析和大模型技术增强的鸿蒙原生应用自动化测试技术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工程学院教授,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担任博士后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程序语言和软件安全,主要聚焦在复杂软件与系统(如工控软件、网络协议、编译器/程序分析器、移动应用软件等)的质量保障方面,其相关工作发表在PLDI、OOPSLA、CCS、S&P、ICSE、FSE等国内外重要会议和期刊上,部分技术成果被工业界测试工具集成并投入日常使用,帮助商业应用软件发现了百余个真实的软件功能错误和隐私安全问题。曾获得CCF科技成果奖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4)、CCF-蚂蚁科研基金“优秀应用项目”奖、四项CCF-A类国际会议的ACM SIGSOFT杰出论文奖、Google教授研究奖、世界前2% 科学家(2022-23)等;其研究工作受到了中国/瑞士国家自然基金委、科技部、国内外知名科技公司的资助;获得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支持。








赵彦杰

项目名称:面向鸿蒙应用的跨语言程序分析技术


华中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博士后&武汉金银湖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


研究领域集中在移动软件工程、移动安全以及大模型的应用与安全,主要目标是研发先进的算法和工具以自动检测或修复软件缺陷和漏洞。至今已经在多个高质量的期刊(如TSE、TOSEM)和会议(如ICSE、ASE、ISSTA、WWW)上发表了多篇与移动应用程序分析相关的论文,也曾参与过首篇鸿蒙应用兼容性问题检测相关论文的撰写。








陈森

项目名称:面向鸿蒙应用的并行化静态安全分析框架


天津大学英才副教授,特聘研究员,博导


主要研究领域为软件安全,主要研究方向是软件供应链安全,聚焦漏洞和恶意代码研究。发表CCF-A类论文50余篇,荣获6项CCF-A类顶会杰出论文奖(ICSE18,ICSE21,ASE22,ICSE23,ASE23,FSE24),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人才,ACM中国新星(天津),关键技术落地在国家电网、中汽、华为、**装备等知名企业和国家关键场景。牵头构建基于方舟Panda IR的HarmonyOS应用静态分析框架HarmonyFlow,助力HarmonyOS和OpenHarmoy安全生态建设。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CCF。

阅读原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