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CCF Computility 2025 | 杨鲲、胡斌、冯志勇、陈智、刘光毅、黄崇文等专家邀您共话6G通感算一体化网络技术
最新动态
CCF Computility 2025 | 杨鲲、胡斌、冯志勇、陈智、刘光毅、黄崇文等专家邀您共话6G通感算一体化网络技术
2025-07-129



第二届CCF分布式计算大会暨中国算力网大会(CCF Computility 2025)将于2025年7月25日至27日兰州举行,会议规模预计1400余人。本次会议由CCF主办,CCF分布式计算与系统专委会兰州大学共同承办。会议主题为“算力网: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分布式系统”,旨在为分布式系统和算力网相关的从业者提供最专业的学术研讨、技术交流和成果展示的平台。CCF Computility 2025为大家准备了9场由院士等顶级专家带来的主旨报告,21场技术论坛(120位特邀报告)。目前会议注册通道已经开放。

?? 时间紧迫,抓紧报名!






大会主旨报告嘉宾介绍




论坛背景





随着各行业对泛在实时高效计算需求的不断提升,未来6G网络将通过在广泛部署的通信网络设备上集成感知与计算功能,进化为分布式通感算一体化网络。这种网络是一种多功能网络,其通信、感知、计算功能将不再由独立的设备分别承载,而是依托于灵活、高效的通感算一体化设备。该类型设备的感知功能将实现对物理环境前所未有的本地化高精度观测;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将赋予云计算、边缘计算和终端计算等计算范式更强大的算力协同能力,通过计算实体间广域、高速的通信交互,为海量观测数据的处理和智能决策提供强有力支持;同时,多层次分布式计算将实现感知数据的就近高效处理,大幅度减少原始数据在通信网络中的无效流动,降低网络负载,提升网络的多样化业务承载能力。


本次专题论坛旨在深入探讨6G分布式通感算一体化网络技术和应用。我们将邀请通信、电子、计算机等领域的产业界和学术界专家共同探讨6G网络中分布式通感算一体化技术的关键问题,包括技术难点、解决方案、应用场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通过特邀报告、圆桌讨论等形式,搭建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凝聚跨领域的研究共识与智慧交融。期待本论坛能够为未来6G网络的发展提供坚实而有益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




论坛报告安排


论坛主席
杨鲲教授,杨少石教授
特邀报告1
胡斌 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
普适情感计算与精神健康
特邀报告2
冯志勇 教授
北京邮电大学
通感融合低空信息网络
特邀报告3
陈智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太赫兹多天线通信感知一体化技术与应用
特邀报告4
刘光毅 集团首席专家 
中国移动研究院
网络化协作通感研究
特邀报告5
黄崇文 教授
浙江大学
面向6G复杂通感一体化网络的基础理论
特邀报告6
杨少石 教授
北京邮电大学
6G通感一体化移动网络高精度时频同步理论与技术
时间:2025年7月26日
地点:兰州市甘肃国际会议中心


论坛主席及介绍


杨鲲 教授

南京大学

杨鲲,南京大学国家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入选者,IEEE Fellow, IET Fellow, 英国计算机协会BCS Fellow, ACM杰出科学家。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博士,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本硕。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无线网络和通信、通信-计算-感知的融合、AI技术赋能网络和通信等。在国际核心期刊和主要会议发表论文400多篇, 多国专利30多件。曾承担10多项欧盟和英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牵头中国NSFC重点项目3项,并获包括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在内的多项奖项。IEEE InterCloud创始成员及六个执行常委之一,世界移动大会WMC GSMA GLOMO大奖(业界著名的巴奖)的评审专家,多个IEEE 期刊编委(如ComMag, TNSE, TVT, WCL),IET Smart Cities 期刊副主编,2024 IET成就奖章以及2024 IEEE通信软件技术委员会技术成就奖获得者。

杨少石 教授

北京邮电大学

杨少石,CCF分布式计算与系统专委会常务委员,北京邮电大学拔尖人才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学与信息网络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IEEE/CCF高级会员,剑桥大学牛顿数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IEEE TCOM / TVT等国际著名期刊编委。曾任华为主任工程师、领域首席专家。主要从事6G分布式通感算一体化网络理论与技术研究,在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分布式无线系统的时频同步、分布式协同感知与定位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发表国际一流期刊及会议论文100余篇,申请/授权中美欧发明专利40余项,获华为无线创新总裁奖、IEEE TCGCC年度最佳期刊论文奖、IEEE通信学会最佳综述论文奖(华人学者首次)、小米青年学者,以及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



嘉宾及报告介绍



胡斌 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

讲者简介:胡斌,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医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医工融合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者,973首席科学家,IEEE/IET/AAIA Fellow,IET Fellow Assessor & Fellowship Advisor,教育部计算机学科教指委委员,科技委委员,IEEE Transaction on Computational Social Systems主编,国际社会神经科学中国分会副主席等;获2019年度中国专利金奖,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6年度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22年度甘肃省自然科学特等奖,2023年度全国创新争先奖,(均为第一完成人)等,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入选Clarivate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报告题目:普适情感计算与精神健康


报告摘要:近年来全球精神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有9.7亿人患有精神障碍,占全球总人口的13%。当前精神疾病诊断多以医生访谈和精神疾病诊断量表为主,缺乏客观量化诊断指标;治疗方式主要为药物治疗等方法,但是药物治疗存在副作用大等问题。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前沿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精神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新契机,推动精神疾病诊疗由症状描述型向数据驱动型发生转变,提供了普适化,精准化和个性化的精神疾病诊疗分析技术,从而提高了精神疾病临床识别率和治疗有效率。本次报告将介绍人工智能应用于精神障碍诊疗的机遇与挑战。

冯志勇 教授

北京邮电大学

讲者简介:冯志勇,北京邮电大学讲席教授,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China Communications》副主编,中国通信学会通信测试专委会主任委员、标准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 “北京学者”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长期从事宽带移动通信技术方面的研究, 成果两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多次获省部级一等奖和国际科技奖励等。


报告题目:通感融合低空信息网络


报告摘要:低空经济是国家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信息网络是低空产业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对低空通信、目标探测、导航和监视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通感融合作为关键支撑技术,通过硬件、频谱及信号处理共享,使通信设备兼具通信与感知功能,具备低成本、广覆盖、高精度特性。但通感融合技术面临诸多挑战,如通感融合理论缺失、低空立体覆盖不足、感知精度受限和全局干扰复杂等。本报告将深入探讨通感融合理论,阐述低空通感融合关键技术,探讨低空信息网络构建方法。

陈智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讲者简介:陈智,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通信抗干扰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高层次人才。长期从事太赫兹通信技术研究,担任太赫兹通信国家级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国通信学会太赫兹通信专委会主任委员、IMT-2030(6G)推进组太赫兹通信任务组组长、工信部信息通信科技委委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重大项目等国家重大/重点项目,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发表SCI期刊论文10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一万余次。


报告题目:太赫兹多天线通信感知一体化技术与应用


报告摘要:太赫兹通信具有频谱资源丰富、传输速率高、易于实现通信感知一体化等优势,在未来6G通信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太赫兹通信与探测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核心器件和实验系统都取得较快发展,为太赫兹感知一体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报告介绍了太赫兹相控阵天线及通信感知一体化的技术进展,并分析了多天线太赫兹通信感知一体化技术与应用面临的主要挑战。

刘光毅 集团首席专家

中国移动研究院

讲者简介:中国通信学会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劳模,现任中国移动集团首席专家和6G 总监、毫米波与太赫兹产业联盟副理事长、IMT-2030推进组无线技术组副组长,为我国从”3G突破”到“4G同步、5G领先”的跨越式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在内的奖励10余项。联合发起成立6G网络AI联盟6GANA并担任技术委员会委员和TG2主席。曾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研发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报告题目:网络化协作通感研究


报告摘要:5G已经通过实现的方式将感知的功能引入到现网当中,通过基站硬件和频率的共享,实现了系统能力的拓展,但面临基站硬件改造大,成本高和精度不足的挑战。面向6G,通过多基站间的协作,可以实现低成本的通感融合,在不改变基站的同时,可以实现感知功能的引入和精度的提升。但协作通感也面临多基站间时频同步难,协作簇选择复杂,数据融合复杂和干扰影响大等挑战,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黄崇文 教授

浙江大学

讲者简介:黄崇文,浙江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海外优青、浙江省杰青、IEEE通信学会亚太杰出青年学者。主要从事新一代无线通信关键物理层技术的研究、重点开展智能超表面技术、智能通感一体,6G无线AI等方向的研究。曾获IEEE马可尼论文奖、IEEE 通信学会伦纳德·亚伯拉罕奖、IEEE 通信学会Fred W. Ellersick论文奖等多项奖励。发表了100余篇IEEE期刊论文,成果被引用1.2万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多项国家重点项目。


报告题目:面向6G复杂通感一体化网络的基础理论


报告摘要:通感感知一体化技术、分布式RISs、无蜂窝网络、通天地一体化等被认为6G的关键应用场景和技术。随着这些新场景、新技术的部署与发展,未来无线通信网络呈现越来越复杂拓扑结构。本报告通过随机几何对复杂无线网络的拓扑结构进行建模,采用随机分析方法,对通感一体化、分布式RISs场景的网络的涵盖率和网络容量进行分析。与传统分析不同的是,我们重新定义了在资源约束情况下的感知和通信的联合性能概率密度函数,给出感知和通信性能的覆盖范围和网络容量,详细阐明了复杂通感一体化、分布式RISs网络场景下的基本性能限制。最后, 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字仿真验证了提出的理论的有效性,也揭示了基于随机几何的网络容量分析理论方法,对未来复杂通感一体化、分布式RISs等网络设计和分析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杨少石 教授

北京邮电大学

讲者简介:杨少石,CCF分布式计算与系统专委会常务委员,北京邮电大学拔尖人才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学与信息网络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IEEE/CCF高级会员,剑桥大学牛顿数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IEEE TCOM / TVT等国际著名期刊编委。曾任华为主任工程师、领域首席专家。主要从事6G分布式通感算一体化网络理论与技术研究,在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分布式无线系统的时频同步、分布式协同感知与定位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发表国际一流期刊及会议论文100余篇,申请/授权中美欧发明专利40余项,获华为无线创新总裁奖、IEEE TCGCC年度最佳期刊论文奖、IEEE通信学会最佳综述论文奖(华人学者首次)、小米青年学者,以及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


报告题目:6G通感一体化移动网络高精度时频同步理论与技术


报告摘要:通感一体化移动网络是同时具备通信和感知功能的“一网多用”无线网络,旨在利用庞大的移动接入网提供无处不在的实时环境感知能力,已成为6G网络的关键特征之一。通感一体化技术能够融合感知与通信,使二者共同利用波形、频谱、天线、系统等软/硬件资源,实现更高的资源利用率、更准确的感知辅助通信(波束管理、波束追踪等)和更灵敏的通信辅助感知(定位增强、行为识别等)。然而,通感一体化移动网络中的多种通信和感知过程均面临多个分布式节点间的时间偏差及载波频率偏差问题,从而导致通信性能下降或感知精度降低。此外,通感一体化移动网络中面向感知的时频同步问题与面向通信的时频同步问题存在显著差异。本报告将针对上述问题,介绍团队最近取得的一些研究进展。


会议日程



注册时间及缴费标准





门票类型参会者身份6.15~7.27
会议注册费CCF专业会员¥2700
CCF学生会员(不含晚宴)¥1700
CCF学生会员(含晚宴¥2000
非会员专业人员¥3200
非会员学生(不含晚宴¥2200
非会员学生(含晚宴¥2500
备注: 十人及以上团报9折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CCF。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