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CCF量子计算大会(CQCC2025)将于7月21-23日在成都举办。其中专题活动“量子计算产业大会”焦量子科技产业化的全域探索,具体包括三个主题板块:“量子计算产业探索·解码应用生态”“量子计算产业工程化·初探量子智能制造链”和“量子计算产业标准化·走近量子标准蓝图”,预期通过丰富的产业报告分享,进一步释放量子计算的产业潜力,加速量子计算标准化、实用化、工程化和产业化。
CQCC2025大会为期三天,以“量子计算融合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为主题,将汇聚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权威专家,从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产业应用、标准制定等多维度全方位探索量子计算与量子科技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未来产业,呈现学术、技术和产业等方面精彩内容,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
大会特邀薛其坤、苏刚、丁津泰、翟荟、张潘、王磊、苏晓龙、邓东灵等知名院士、专家作大会报告。并举办多场精彩专题分会。
张辉,CCF量子计算专委会副主任,本源量子,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现任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全面统筹公司战略研发、项目规划、研发管理工作,在量子计算、量子模拟等方向取得系列重要成果,参与编辑量子计算入门与编程专著,申请及拥有10余项发明专利,并有着丰富的量子计算工程化建设研发和高新技术企业项目管理经验。
李晓瑜,CCF量子计算专委会副秘书长、执委,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工学博士。现任电子科技大学应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喀什电产院副院长,同时担任国家信标委专家、国家信标委量子信息工作组应用专题组组长,海外高层次人才。担任多个高水平期刊编委,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学术委员会、程序委员会主席等;牵头量子相关国际标准2项、参与国际/国家标准10-项;发表论文总数90余篇;获国际电信管理论坛(TMF)年度“卓越奖”、“年度创新奖”、省科技进步奖、省教学成果奖、一级学会科学技术奖等多项。
曾耿华,CCF量子计算专委会常务委员、成都中微达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人,高级工程师、中国通信学会量子计算委员会委员、入选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创业领军人才、成都高新区紧缺及高层次人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量子计算产业探索·解码应用生态”分会
本分会探讨硬件产业化挑战与协同创新、软件栈与算法开发的行业适配及效能优化、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关键领域应用场景的实践探索与价值验证、合作模式与投资机遇,进一步释放量子计算的革命性潜力,构建成熟的应用生态并加速其产业化进程。同时,分会作为聚焦量子计算领域发展的重要专题分会,从量子计算一线企业角度,围绕多维度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旨在释放量子计算革命性潜力,构建成熟应用生态并加速产业化进程。
本次分会关注多条技术路线的量子计算机的最新工程进展,应用探索以及商业化开拓,倾听来自一线企业的声音,共同探寻中国量子计算产业未来。分会汇聚了行业内的企业代表、工程和技术专家,通过对技术、工程、产业、应用等多个层面的深入探讨,为量子计算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加速其产业化进程,展望其未来应用,构建中国量子计算生态。
顾成建,量子科技产业服务平台“光子盒”创始人&总经理,中关村量子科技孵化器总经理、中关村量子信息产业联盟副秘书长,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技术未来分析专业,硕士,曾任赛迪研究总监,拥有十余年的ICT行业研究、投融资服务及公司管理工作经验。参与安徽省科技厅量子科技产业软课题、北京市科委量子产业软课题等;参与电力量子信息发展报告、湖北省电力量子信息研究报告等的编写工作;主持首届Fin-Q量子金融研讨会圆桌思辨;主持合肥量子产业大会圆桌环节;主持北京市首届量子信息技术创新大会高峰对话。
文凯,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PI、精密光学实验室负责人、玻色量子创始人&CEO、博士。二十余年量子信息科技研究经验,联合提出相干光量子计算方案,发表过多篇顶级论文专利。创立北京玻色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经对外实现1000量子比特相干光量子计算机的商用,并在AI、通信、金融、医药等多个场景取得实用化突破。
报告主题:“本源悟空”工程化进展及应用探索
摘要:本次报告将介绍超导量子计算近期的国际进展和产业趋势,重点围绕本源量子第三代自主可控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的最新工程化进展和产业化成果,助力中国量子计算产业链成链。当前,“量子计算+”“三算融合”已逐步成为新一代算力新范式,报告将介绍近期在“本源悟空”上的真机应用探索工作,以及在未来量子计算应用生态构建方面的一些思考。
巫梓鹏,量旋科技(香港)算法研究员,201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24年于香港科技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量子算法和量子纠错,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9篇。目前专注于量子计算及相关前沿方向的研究与应用探索。
报告主题: 量子算法与机器学习:驱动未来计算的新范式
摘要:随着量子计算硬件的快速进步,量子与机器学习的深度融合正成为驱动下一代通用、实用量子计算的重要动力。量旋科技是国内首批同时布局超导和核磁共振量子计算的企业,致力于推动通用量子计算的产业化进程。本报告将聚焦“经典机器学习助力量子问题”和“量子机器学习赋能应用”两大方向,分享公司近期在量子系统参数识别与容错机制优化,以及量子算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创新应用等方面的进展。
金贻荣,北京量子院全职研究员,相干(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在超导量子计算技术及其工程化发展上有突出贡献。他与团队在高质量量子芯片研发、量子计算测控系统、量子云等方面取得卓越成绩,取得了包括503微秒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13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云平台、590比特大规模量子云算力集群等一系列重大成果,综合技术指标达到国际第一梯队水平。承担多项国家科技项目,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并受理的专利30余项。所创办的相干科技作为量子计算领域初创企业,为国内外科研和企业用户提供完整的量子计算测控解决方案,为应用企业提供量子计算机和量子算力服务,已完成首轮融资。
报告主题:量子计算的近期应用与商业化路径
摘要:实现量子计算的近期应用并创造工业价值,是量子计算走向真正商业化的关键一步。尽管量子计算技术进展飞速,目前的规模与错误率水平,仍难以支撑量子计算形成“杀手级应用”。除高水平量子计算硬件设施建设外,针对特定问题的硬件高效量子算法、量子计算软件栈、廉价量子算力服务、量子经典融合计算等,将是迈出这一步的关键要素。本报告介绍相干科技在量子计算产业化道路上的一些自我思考、布局思路,以及谋求与国内同行共建产业生态的愿景。
贺冉,合肥幺正量子科技有限公司CEO,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具有丰富的离子阱量子计算系统研发经验。发表十余篇SCI论文,主持一项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22年7月成立合肥幺正量子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离子阱量子计算软硬件系统研发与应用。
报告主题:幺正量子离子阱量子计算产业化进展
摘要:本次报告将介绍离子阱量子计算国际前沿研发进展,重点介绍幺正量子研发团队在离子阱量子计算产业化、离子阱量子计算云服务能力建设、基于QCCD架构的低温芯片型离子阱方面的研发最新进展。
付卓,中科酷原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量子计算研发总监,博士,量子计算研发总监。研究方向为中性原子量子计算,共发表SCI论文四篇,申请专利7项,实现了保真度为0.98的两原子纠缠。2022年加入中科酷原负责公司中性原子量子计算整机研发工作;2024年带领团队研发出国内首台工程化原子量子计算机“汉原1号”,填补了技术路线空白;并于2025年初成功交付了两台基于“汉原1号”架构的原子量子计算实验平台,实现了国内首次原子量子计算机的商业化交付。
报告主题: 原子量子计算及产业化进展
摘要:中性原子量子计算因其良好的可扩展性,在近几年成为发展最为迅速的体系。在弥补了门控制保真度短板后,灵活可变的阵列构型赋予了原子体系丰富的操作形式,特别是在逻辑比特构建方面体现出优势。此外,由于不需要低温等特殊环境,结合集成光学和工程化技术,我们推出了国内首台商业化原子量子计算机——汉原1号。最后,基于汉原1号及其后续产品我们将和使用方一起拓展量子计算在产业下游的应用。
“量子计算产业工程化·初探量子智能制造链”分会
在“量子计算产业工程化?初探量子智能制造链”分会中,量子计算智能制造全链条技术的工程化聚焦于制冷机技术、量子计算测控技术及不同技术路径的量子芯片制造三大核心领域,展现了从实验室技术到产业化应用的关键突破与整合。其中,制冷机是支撑超导量子计算的核心基础设施,需为量子芯片提供接近绝对零度的极低温环境,国内在这一领域实现了从技术封锁到自主可控的跨越:测控系统作为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其精度与集成度直接影响量子计算性能,该领域通过软硬件协同创新实现多项重要突破:量子芯片制造是智能制造链的核心环节,在超导、光子等主流技术路径上均取得实质性进展。
蔡爱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专家,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技术总监,长期从事雷达、预警机任务系统总体研究,担任多个型号总师∕副总师,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次、二等奖二次;获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一次、一等奖三次。2022年担任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技术总监以来,推进量子计算基础研究和全产业链布局,谋划量子/电子新型安全网络化智能计算服务体系建设,带领团队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推进工作。
唐豪,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物理与天文学院光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为集成光量子计算理论、实验与应用研究。发表SCI论文40余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Photonics、Science Advances、PRL等期刊发表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018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承担集成光量子芯片、量子机器学习相关方向的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在研)。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量子计算工作组执委、Chip期刊编委。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首批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编写教材《量子计算技术》(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4年出版),主讲面向致远学院本科生的《量子信息技术及实践》课程入选首批“交·通全球课堂”,主讲前沿探索实验课程《高品质量子纠缠光源的搭建、检验及拓展》。指导“致远未来学者项目”一项,形成相关论文正在撰写阶段。
吴峰,高级工程师,成都中微达信科技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物理学学士、物理电子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量子计算测控、量子精密测量等。先后参与嫦娥三号硬X射线谱仪、中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多型号电子战系统研制等,主持国防科工局量子微波XXX等项目,负责量子计算低温测控链路与新一代快速反馈功能常温测控系统产品开发,申请量子精密测量与量子计算测控方向专利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报告主题:量子计算测控系统发展趋势与进展
摘要:本次报告简要介绍了量子计算主流体系当前国际上发展的新趋势,重点介绍面向量子计算发展趋势下主要体系的量子计算测控系统国内外发展趋势,接着阐述国内的进展情况尤其是中微达信量子计算测控系统在硬件系统、软件系统、核心芯片方面的进展情况。
王绍良,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安徽大学研究员,博导。2013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曾任职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南方科技大学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极低温稀释制冷技术和强磁场下的低温与真空技术,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与省部级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及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主要完成人之一,发表SCI,EI收录论文二十余篇,授权发明专利数项。2023年3月实现完全自主研发的量子计算用极低温稀释制冷机国产化突破,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并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立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国产化大冷量极低温稀释制冷机的商业化量产。
报告主题: 大冷量极低温稀释制冷机的国产化研发
摘要:稀释制冷机是现代量子科技发展的核心设备,长期以来,我国不能自主生产稀释制冷机,完全依赖于国外进口。随着量子计算等高科技领域竞争的日趋激烈,该设备已成为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禁运产品。因此,迫切需要我们研发与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完全国产化的极低温稀释制冷机。本报告将重点介绍大冷量极低温稀释制冷机的国产化研发的发展现状及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国产化大冷量极低温稀释制冷机的技术参数及应用情况。
郭建设,中航光电中央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军用电子元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信标委量子信息标准工作组专家、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航空国际标准化)理事单位代表、电子信息产品标准化国家工程实验室理事会理事、洛阳市第八批学术技术带头人,洛阳市涧西区科协副主席,洛阳市科技创新工作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在量子科技、集成化传输、端面接触弹性互连、高速信号传输互连、远程无线激光通信、智能光纤传感等技术领域有深入研究,共承担装备部、科技部、科工局等国家项目16项,省部级以上奖励30项,集团级立功奖及团队奖3项,发明专利68项,SCI期刊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9篇,专题报告3篇,主导编制国军标及连接器行业标准3项。
报告主题:面向量子科技领域的光电互连解决方案
摘要:量子科技作为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其突破性进展高度依赖于光电互连技术的支撑,在“顶层规划-专项攻关-区域协同”的量子科技政策支持体系下,光电互连技术列为关键突破方向,正成为解决量子系统扩展瓶颈、提升信息传输保真度和实现多节点互连的核心使能技术。为此,中航光电成功研制出高性能保偏光连接器、保偏光器件等系列产品,凭借超低插入损耗和优异偏振稳定性等核心性能指标,有效保障量子态光信号的高保真传输;梯次培育了超低温无磁射频连接器及组件、量子芯片封装盒、低温微波器件等产品,为超导量子计算机提供全链路最优的互连解决方案。中航光电致力于融入自主可控的量子产业链,为量子科技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提供关键路径。
杨林,CCF抗恶劣计算机专委会执行委员,图灵量子,首席运营官,量子计算国际标准化工作组专家,先进计算产业发展联盟工作组副组长,曾任航天某院科技委委员,专业副总师,硕士生导师。长年从事量子计算、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工作,牵头承担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在IEEE等国内外学术组织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十余篇。
报告主题:集成光芯片赋能光量子计算的进展与发展趋势
摘要:作为21世纪最具战略意义的前沿科技之一,量子计算技术是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集成光芯片技术正成为推动光量子计算实用化的核心引擎。当基于集成光芯片的量子处理器走向网络化、芯片化的开放架构,我们将见证量子计算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历史性转折。本报告将结合国内外现状,从材料、工艺、器件、设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分析当前光量子芯片、光量子计算系统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分享图灵量子团队在波导加工、光子芯片互联、系统架构优化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吕超林,赋同量子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超导单光子探测技术与应用研究,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先导B类专项、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研究项目。完成多套超导单光子探测系统研制,并有力推动探测系统在量子信息、激光雷达、生物成像、深空通信等前沿领域的应用,多次助力我国量子信息领域重大成果,如“九章”光量子计算机、千公里量子密钥分发等。
报告主题: 超导单光子探测技术: 从优秀到卓越
摘要:自2001年发明以来,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SNSPD一路高歌猛进,迅速成长为近红外波段的明星探测器,其系统探测效率达到98%,暗计数小于1 cps,时间抖动优于5 ps,探测速率高于1 GHz,有效助力我国量子信息领域的十年飞跃。面向未来,SNSPD依然潜力无穷,99%效率、10 GHz计数率、百光子数分辨、兆像素相机、全波段工作等优越性能正在逐步照向现实,将进一步支持我国量子信息、生物成像、深空通信、激光雷达等前沿科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量子计算产业标准化·走近量子标准蓝图”分会
在“量子计算产业标准化?走近量子标准蓝图”分会中,量子计算标准化领域围绕基础理论、应用场景与产品工程化展开系统性研究,国内外通过协同攻关与国际合作,初步构建了覆盖技术全链条的标准体系框架。
杨宏,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物联网研究中心智联网与量子研究室主任,ISO/IEC JTC 1与IEC/ISO JTC 3双向联络代表,JTC 3 WG 9、ahG5等多组注册专家。曾担任IEC SEG 14量子技术联络组联合组长,ISO/IEC JTC 1/WG 14量子信息技术工作组召集人、JTC 1/AG 4量子计算咨询组召集人、SG2量子计算研究组召集人。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数据通信分技术委员会(SAC/TC 28/SC 6)委员兼秘书长、量子信息标准工作组(SAC/TC 28/WG 34)副秘书长和基础专题组组长。全国量子计算与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78)委员、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物联网分技术委员会(SAC/TC 28/SC 41)委员、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智能网联汽车分技术委员会(SAC/TC 114/SC 34)委员。CCF量子计算专委会执委。主导制定国家、行业标准30余项,参与制定40余项。牵头承担省部级标准科研项目15项、作为技术骨干参与相关科研项目20余项,具有丰富的标准制定、标准体系规划、科研项目实施经验。发表SCI检索论文2篇、EI检索论文20余篇、国内科技期刊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多次获得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
韩永建,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合肥国家实验室长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量子信息科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在量子计算、量子模拟以及量子多体物理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在Nature子刊、Science子刊及PRL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专项以及科技部重点专项课题负责人。长期从事量子计算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与郭光灿院士合编《量子计算导论》研究生教材一部。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合肥幺正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樊春,CCF高性能计算专委会执行委员,开放科学计算联盟副理事长。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高性能和AI计算集群管理领域。主持建设了北京大学高性能计算集群及量子算力平台,领导开发了高性能计算及AI平台鹤思调度系统、SCOW门户与管理系统和塔影桌面等系统软件。主持或参与科技创新2030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发改委重点专项、湖南省十大技术公关,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华为校企合作等多个项目。
报告题目:北京大学校级量子云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经验
汪晶晶,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工程师,主要从事量子技术领域科研及标准化工作。IEC/ISO JTC 3/PT 18157召集人,IEC/ISO JTC 3/AG 8、IEC/ISO JTC 3/ahG 5专家,曾任ISO/IEC JTC1/WG 14量子信息技术工作组秘书,获2023年中国国际标准化青年英才暨IEC青年专家选培活动优秀学员称号。国内负责SAC/TC 28/WG 34量子信息工作组秘书处工作,参与起草十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
报告题目:量子技术标准化现状与工作实践
摘要:本报告首先介绍量子技术国际标准化动态,涵盖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演进情况、标准项目、IEC/ISO JTC 3最新标准化动态等。其次阐述国内标准化实践,包括我国在量子技术标准体系建设、重点标准研制、产学研用协同推进等方面的进展。最后围绕如何参与量子技术标准化工作,分享标准化工作的实践路径与操作建议。
陈庚,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全国信标委量子信息标准工作组应用专题组专家,曾任CCF量子计算大会(CQCC2023)计算产业峰会出版委员会秘书。主要研究方向为量子机器学习、量子神经网络及时序数据处理等。现已发表论文8篇,其中中科院一区2篇、二区2篇,发明专利4项。主研/参与标准3项,其中国际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以主要成员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项,主研国家级、省部级项7项。
报告题目:量子技术应用领域标准化进展与思考
摘要:量子信息技术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重要方向,其应用标准化工作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随着量子信息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利益相关方来看,量子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化涉及多个群体:技术研发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部门)需要标准来规范研发方向;产业实践方(各行业应用企业)需要标准来指导产品开发;监管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需要标准来规范市场;用户方需要标准来保障应用安全和体验。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将有效协调各方诉求,推动形成良性发展态势。本报告开展量子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化相关的思考和研究。本报告将立足产业发展实际,统筹考虑技术发展趋势和应用需求,为量子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化工作提供部分系统性建议。
姚飞,中移(苏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理论物理学博士,量子信息研究专家;长期从事量子信息领域技术、标准、产业研究,发表SCI等论文10余篇,牵头参与多项量子领域标准研制,牵头参与多项白皮书撰写发布。
报告题目:量子计算服务平台产业及标准化研究现状
摘要:量子计算作为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新型计算范式,有望引发新一轮技术产业变革,其依托云服务形成的量子计算服务平台,已成为推动量子计算走向实用化发展的关键载体。本报告聚焦量子计算服务平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和标准研制进展动态,对全球产业格局、平台服务模式、市场应用现状、标准化研究进展等进行梳理研究,明确当前标准研制现状、面临问题挑战与未来趋势。旨在为量子计算领域产业从业者、标准研制者提供全面且深入的产业洞察,推动量子计算服务平台产业与标准化协同发展。
张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量子信息网络产业联盟应用产业组副组长,ISO/EC JTC3国内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量子信息领域的政策、产业、标准和前沿技术研究。牵头和参与完成工信部、网信办、科技部、中国科协等量子信息领域软科学研究课题10余项,在全国量子计算与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等标准化组织牵头和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10余项,曾担任ITU-T 面向网络的量子信息技术焦点组(FG-QIT4N)报告编辑人。
报告题目:量子信息标准化与测评研究进展与思考
摘要:量子信息作为前沿科技,标准与测评对其发展至关重要。当下,相关标准制定工作逐步推进,测评技术也不断完善,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报告聚焦量子信息领域,综述了国内外主要机构标准化与测评的最新进展,探讨现有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本分会之外,大会还设有12个覆盖理论、硬件、应用等领域的专题分会,特邀报告,以及海报展示等,现场还安排了来自一线厂商和实验室以及国内外顶尖图书期刊出版社的展览展示环节。大会主要议程如下。
目前大会筹备工作接近尾声,欢迎广大对量子计算感兴趣的学者、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管理、创投和政府等领域嘉宾莅临,参加第四届CCF量子计算大会,交流学术、探讨合作,共同见证和推动我国量子计算事业的发展。
欢迎访问官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参会。大会信息及动态将陆续在大会官网更新:
https://ccf.org.cn/cqcc2025。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CCF。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