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人文智能人才培养及教育 | FCES2025分论坛
最新动态
人文智能人才培养及教育 | FCES2025分论坛
2025-07-097



2025年7月24-26日,第九届未来计算机教育峰会(FCES2025)将在长沙启幕,会上将举办《人文智能人才培养及教育》分论坛,汇聚多学科及业界视野,探索培养既具备数字素养又拥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复合型人才,为构建人机协同的未来社会奠定人才基础。





2025年7月24-26日,第九届未来计算机教育峰会(FCES2025)将在长沙启幕!本届峰会以“AI+教育”为主题,由CCF会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廖湘科担任大会主席,特邀吕建、杨宗凯、史元春、王国胤、王泉、杜小勇等多位名校学者担任大会主题报告嘉宾,从技术前沿、教育变革、学科融合等维度,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者一起共话AI+教育新图景。会上将举办《人文智能人才培养及教育》分论坛,在AI技术重塑教育版图的今天,当人文智慧遇见人工智能,如何守护人文精神内核?如何培养既懂技术又具人文底蕴的复合型人才?本次论坛聚焦人工智能时代人文教育的转型与创新,汇聚多学科及业界视野,探索培养既具备数字素养又拥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复合型人才,为构建人机协同的未来社会奠定人才基础。


大会报名方式


分论坛时间

7月26日下午14:00


分论坛名称

文智能人才培养及教育


分论坛简介

在智能科技浪潮下,人文教育肩负新使命,其发展在传承与创新交织中备受关注。本论坛聚焦智能时代人文教育变革,剖析理论并探索实践。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入为人文教育赋能,催生多元教学模式,同时也促使人们审视教育本质,思考坚守人文精神内核。论坛探讨借助智能技术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人文与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综合素养培养体系,让学生掌握人文知识并运用跨学科思维解决问题。智能时代技术发展是把双刃剑,学生需具备人文底蕴与伦理洞察力,以人文智慧为技术发展提供价值与道德指引。论坛汇聚多学科及业界视野,探索培育兼具智能技术与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的新路径。智能与人文双向赋能,为构建和谐可持续的智能社会奠定人才基础。


分论坛主席


袁晓如

北京大学智能学院研究员、教材建设博雅特聘教授

北京大学智能学院研究员,教材建设博雅特聘教授,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致力于可视化与可视分析通用基础方法与领域应用系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模拟计算、交通航空、媒体传播、人文社科等领域。多次获IEEE VIS, ChinaVis等可视化国内外可视化学术会议最佳论文或提名奖,2017/2021年任IEEE VIS大会论文主席,现任IEEE VIS, PacificVis, ChinaVis指导委员会成员,IEEE TVCG等国内外期刊编委。倡导并共同创建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理事,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科普先进工作者。可视化作品入选北京设计周、浙江美术馆艺术展,以及IEEE VIS、PacificVis和ChinaVis等会议艺术项目展。


分论坛共同主席


战蓓蓓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海外学术交流中心主任、数字人文中心主任、副教授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学副教授,海外学术交流中心主任、数字人文中心主任。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于伦敦大学学院获得视觉、图像处理与虚拟环境硕士学位。金斯顿大学计算机视觉博士学位(英国电信联合奖学金)。后转入汉学研究,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获得汉学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在《通报》等海内外期刊发表数篇。


论坛嘉宾


王涛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教授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担任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德国史、数字史学、教会史等方向。


报告主题:《人工智能时代人文教学的困境与突围》


人工智能对人文教育的影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从教学内容、形式、评价等三个维度分析AI赋能人文教学带来的影响,并立足普通教育工作者提出应对的措施。我们将以教学案例表明,人工智能对人文教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需要师生共同进步,达至新型的教学相长关系。

陈仁仁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教授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周易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化的教学研究工作。已出版《战国楚竹书〈周易〉研究》等专著五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报告主题:《数智实践与书院人文教育传统》


数智时代的教育面临技术异化、数字化孤独、思维懒惰等种种挑战,这些挑战最终影响到受教育者人格的成长。而古代书院的人文教育传统,其核心精神和理念正是“人格培养”。数智时代的来临是大势所趋,无可回避,我们必须在教育中充分利用数智技术尽量助力人格的成长。


从实践的角度看,传统书院会讲的思辨精神可转化为线上学术社群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与AI之间的深度对话,使跨时空思想碰撞成为可能,化解数智化带来的思维懒惰和数字化孤独;传统书院仪式文化的情感凝聚功能,或可通过虚拟场景重现(如数字书院祭典)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激活文化认同;日记教学法的个性化培养,亦能与智能工具结合,形成兼具私密性与引导性的成长记录系统。但需警惕的是,技术赋能不应止步于形式复刻,而需回归书院教育的本质,以人文精神统摄技术工具,在数据洪流中守护人格的成长,让数智实践成为传统理念的当代注脚,而非消解其内核的替代方案。


从历史照进现实,书院人文教育传统的真正启示在于:教育的本质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以文化人”的温度,始终是破解技术时代精神困境的密钥。当代教育唯有扎根传统精髓,在数智浪潮中锚定人格培养的初心,方能培育出兼具学识与价值担当的“完整的人”。

梁继红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数字人文系主任、教授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数字人文系主任,《档案学通讯》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级档案专家。


报告主题:《人工智能与跨学科教育:以数字人文为例》


学科化建制是目前中国数字人文发展的主要趋势。一方面,在外部环境与政策的助推下,这一趋势是以组织化与制度化方式保障数字人文发展的可持续性,发挥其在人文学术研究与数字文化建设方面的效能。另一方面,这一趋势更是数字人文内在学理探索深层次诉求的外在表征。数字人文以信息技术革新为基础,但却是以超越技术的工具价值为目标,在人文研究方法论层面构筑信息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通的基础共识,并走向独立化。但数字人文跨学科的先天属性,在以分科为主的高等教育中注定困难重重。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飞跃发展,对数字人文而言,它除了降低了技术的难度,具有大规模数字资源的处理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人机互动的“兼通”支持,未来将进一步激发跨学科提问的能力,因而是数字人文再一次塑造自我的历史契机。

王长波

CCF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专委会常委

华东师范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CAD&CG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委会副秘书长、上海市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已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在国内外知名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4部。担任国际会议VINCI2019、ChinaVis2018、CAD/CG2023会议主席。曾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上海市申银万国奖教金、陆增镛CAD&CG高科技奖等。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可视化、虚拟现实等。


报告主题:《计算美学驱动的人文艺术教育研究与实践》


艺术科技作为现代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新兴领域,新时代的人文教育需要结合最新智能技术。报告将探讨计算美学驱动下的人文教育内容生成与智能分析,并结合音乐画、美学评估等案例来探索人文艺术教育的实践路径。

洪涛

中华书局总经理助理,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编审

中华书局总经理助理,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编审。中宣部出版局新闻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古籍数字化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数字文献分会负责人。长期从事古籍数字化研究和出版工作。


报告主题:《智能时代的人文教育服务》


随着人工智能发展,出版业和人文学科都在和科技深度融合。融合出版与数字人文成为了产学研合作的新的动能。本次报告以中华书局的融合出版为案例,分析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教育需求,介绍出版业在图书出版、数据服务、课题合作、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立体服务体系的搭建,探讨教学、科研、产业转化的一体化路径。

毕春光

CCF数字农业分会副秘书长,吉林农业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智慧农业研究院教授

吉林农业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智慧农业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民盟盟员。深耕农业数字化转型关键领域,聚焦 “多模态农业数据融合分析”与“农业大数据深度挖掘及知识发现” ,致力于以智能技术赋能现代农业。担任CCF高级会员、数字农业分会副秘书长、首批 CCF优秀传播大使,兼任CCF长春分部委员、CCF吉林农业大学学生分会指导委员会委员。同时,活跃于地方学术组织,任吉林省智慧农业学会副秘书长、吉林省计算机学会理事、吉林省电子商务学会理事,并作为吉林省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成员服务地方发展。科研方面,曾荣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教学领域,获得吉林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第三届吉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


报告主题:《守护·创新·育人:农业非遗数字化建设与新农科耕读教育的智能联结》


面对农业非遗传承危机与新农科人才需求,本研究探索智能技术赋能文明传承与教育创新的融合路径。通过多模态数字化采集(3D扫描、VR)构建非遗“活态基因库”,运用知识图谱与AI挖掘实现农技智慧创造性转化;进而设计虚实结合的耕读教育模式,开发智能研学平台与跨学科课程,推动“文化守护—技术创新—人才培育”的深度联结。实践表明,数字技术唯有锚定人文价值,方能真正激活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的生命力,培育兼具科技素养与土地情怀的新农人。


分论坛日程



14:00-14:10 论坛开场

袁晓如 北京大学

14:10-14:30 人工智能时代人文教学的困境与突围

王涛 南京大学

14:30-14:50 数智实践与书院人文教育传统

陈仁仁 湖南大学

14:50-15:10 人工智能与跨学科教育:以数字人文为例

梁继红 中国人民大学

15:10-15:30 茶歇

15:30-15:50 计算美学驱动的人文艺术教育研究与实践

王长波 华东师范大学

15:50-16:10 智能时代的人文教育服务

洪涛 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16:10-16:30 守护·创新·育人:农业非遗数字化建设与新农科耕读教育的智能联结

毕春光 吉林农业大学

16:30-17:30 Panel

主持:战蓓蓓 湖南大学


立即报名FCES2025,谱写智能时代的文理交响曲!!


大会日程

(详细日程以后续公布为准)


7月24日下午:邀请制校长闭门研讨会

定向邀请30位国内高校校长、副校长,以非公开、深度研讨的形式,为计算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


7月25日、26日上午:主题报告、观点报告、大会论坛

CCF会士、南京大学原校长吕建,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杨宗凯,CCF会士、常务理事、青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史元春,CCF会士、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国胤,CCF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泉,CCF会士、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杜小勇等国内外名校学者、名企领军人物、计算机教育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业内专家齐聚一堂,分享前沿趋势与实践经验,呈现一场横跨学术、产业的思维盛宴。


7月25日、26日下午:共设多个分论坛



时间

2025年7月24-26日


地点

长沙北辰国际会议中心


大会注册费

会员类型

注册费

CCF会员

1600元

CCF会员

2000元


团报优惠价格:5人以上(含5人)享受9折优惠,10人以上(含10人)享受8.5折优惠。


联系电话:0512-65900856-39

邮件地址:fces@ccf.org.cn


大会协议酒店


长沙北辰国荟酒店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湘江北路三段1500号A3区长沙北辰国际会议中心及国荟酒店

预定时报“FCES”或“未来计算机教育峰会”可享受协议价格。房间数量有限,预订从速!    

联系人:万女士13874967067

预订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于FCES


来计算机教育峰会(FCES)是由CCF发起并主办的年度高端学术会议。自2017年创办以来,始终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驱动下的教育变革与创新,汇聚全国高校校长、院长、系主任及专家学者,围绕计算机教育的前沿趋势、核心挑战与创新实践展开深度对话。第九届CCF未来计算机教育峰会(FCES2025)以“AI+教育”为主题,立足国家科技自立自强需求,从多维度深入研讨AI技术如何重塑计算机教育体系。作为中国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风向标,FCES通过前瞻性的战略研讨,为未来十年学科发展绘制出清晰的创新路线图,持续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机教育体系建设





图片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CCF。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