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其具备硬实力(专业能力)和软实力(情商与领导力),同时具有健全的人格、积极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经过多年的学术研究和技术积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以OpenAI的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问世,其卓越表现令全球瞩目。在中国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界,大模型产品和应用也异军突起,性能甚至更高。有些大模型还在手机上推出了人性化的应用,性能远超过以往的搜索软件。LLM在教育领域有很好的应用。
内容整合 根据提示信息生成文章、故事、诗歌等内容;提取文章或书籍的关键信息,自动生成短文或文档摘要,帮助用户快速获取所需内容。
教学评价 对学生的书面作业、作文及其他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供反馈意见,节省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互动与解惑 LLM可以回答学生的问题,提供解释和示例,帮助学生即时获取知识,理解学习中的概念;可作为外语学习的助手,提供实时对话练习,纠正语法和发音,提升语言能力。
教师助手 帮助教师批改作业,根据教学大纲生成练习题和测验题,帮助教师准备课程材料;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内容和建议,支持学生按自己的节奏学习。
LLM在教育领域还有其他更多的应用场景。
关于教育,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的角色可以归结为传授与答疑两种。过去,除了培养官员的国子监外,中国鲜有正规的学校,更别提大学。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私教(一对一)、私塾(一对若干)和书院(如湖南岳麓书院)进行,念书通常是富人家的选择,穷人是念不起的。教育信奉师道尊严,认为老师无所不知,学生也不可挑战老师。学习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书和五经。
中国的当代教育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但大发展也是近五十年的事。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文盲依然很多,像我的母亲就不识字。大多数农民读到初小(小学三年或四年)已属不易,更不用说上初中了。如今,中国已经普及了九年制教育,高中教育也相当普遍,全国高等教育具有相当的规模。截至2024年6月2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117所1,202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已达1179万人,在校总规模4763.19万人2。202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2%3,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
然而,我们的教育方式和评价方式依然未能摆脱传统的框架,仍然是应试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中心,高考为指挥棒,标准答案为评价依据,以升学为目标。这种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向下传导到高中、初中、小学,乃至幼儿园,不但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力,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那么,什么是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educate”(教育)一词源于拉丁语“educe”,意为引导向前(lead forth)。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受教育者的兴趣和情感,挖掘他们的潜力。教育被视为一种将人内在潜能与才能引导出来的过程,通过教导、培养和训练,使个人能够发展能力,适应社会需求,把控自己的人生。教育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授业,而是激发兴趣。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描绘了私塾场景,当学生学习《尚书》中的晦涩内容“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时,哪来的趣味?
情感教育,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价值观教育和情商教育。我曾在印度的一所小学参加活动,看到他们的课本与我们的不同,内容涵盖家庭成员关系、爱、团队合作、友谊、责任等,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活动和行为,很易于学生接受。
现代教育强调互动、讨论与思辨,通过学生的实践和自我表现提升能力,即所谓“learning from experience”(做中学)。我们常听说美国小学一到五年级没有作业,其实不是没有作业,而是没有书面作业,其他形式的“作业”还是有的,比如帮助父母做家务、参与体育比赛、社区活动、观察花草或动物特征,等等,回到学校以口头或图画的形式与同学们分享,这都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为何受过教育的人能够从事复杂工作?不是因为他们智商更高,而是因为通过教育激发和挖掘了他们的潜力。相比之下,未受教育的人往往只能从事简单的工作。
人在社会中,往往是根据评价而选择自己的行为的。学生在学校,考什么,学什么,尤其是与未来人生发展息息相关的高考,几乎成了他们生死攸关的大事。然而,直到现在,我们的高考内容、方式和录取标准依然没有改变,基本上是一考定终身。
美国建国的历史很短,不到250年,但大学的历史却很长。美国最早的大学是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创建于1636年,到今已经有389年了。美国有怎样的高考体系呢?
美国高考录取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标准化考试成绩。美国有2种被广泛认可的高考考试,分别为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SAT)和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merican college test,ACT)。学生一年有7次SAT考试机会,6次ACT考试机会。除了文理科目外,另有选考的作文部分。
其次是高中阶段的平均学分绩点(grade point average,GPA)。一些顶尖高校还要求学生提供单科考试成绩。
此外,还综合考虑多方面的情况。美国高校在招生时会综合考虑学生的特长、义工和打工经历、课外活动、社区服务、推荐信、家庭背景等,以全面评估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独立性、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力等综合素质。申请大学时,学生通常需要提交个人陈述和申请文书,这些材料能展示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成长经历及未来规划,展现其写作能力、思维深度和个性特点。
可见,美国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全面的。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获取知识并学会如何应用,但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样重要。大学教育的目标是通过通识教育让学生理解并吸收人类文明的精华,具有人文和科学素养,并通过对某门专业的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或就业奠定基础。
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表达和在公众场合演讲。然而,遗憾的是,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从小学到大学几乎没有专门的演讲训练。
情商与沟通能力 人是社会性动物,与人的互动远远多于与物的互动,与人交往的能力就是情商。因此,人需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和国际视野尤为重要,这能使其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沟通和合作。
人的能力最终体现在判断力方面。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而非盲目跟随。
领导力 领导力的培养也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领导力和领导不是一回事。领导的定义是:具有某种权力的职务。而我给领导力的定义是:让不需要你发工资的人按你说的行动的能力。通过设计、策划和参与项目及社会实践,使学生学会激励他人共同完成任务,进而完成领导力的培养。领导力也要从小培养。
教育应注重学生的人格发展与价值观塑造,使其形成健全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达成这些目标不能仅靠说教,而需通过亲身经历的项目和社会实践。
在学业评价方面,应设立严格标准,多维度考察,而非单一依赖成绩。本人2006~2019年在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领导一批专家从事国内高校计算机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为此访问了多所国外大学,深感他们在毕业要求方面非常严格。相比之下,国内高校的毕业评价则是若无硬伤或特殊原因,几乎无人取不到学位证,毕业生随即流向社会。
综上所述,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其具备硬实力(专业能力)和软实力(情商与领导力),同时具有健全的人格、积极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人工智能能够将知识和规则数字化并进行计算与处理。例如,在图片识别方面,其能力远超人类;在棋类比赛中,计算机也能战胜人类。现今的大语言模型几乎无所不知,在知识整合和问答方面的能力让人类难以企及。十年前,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逐渐流行,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在线授课几乎成为唯一的教学手段。有人甚至预言,网上授课会逐步取代现场教学,将导致大量的教师失业,许多学校关闭。然而,实践证明,这些论断并未成为现实。原因很简单,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工作,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现场互动。对于情感、情商、判断力、领导力等无法数字化的内容,只有人才能发挥其作用。所以,尽管人工智能功能很强,但其短板也是显然的。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学校不会关闭,教师也不会失业。
如果某一天机器人在教育方面的表现与真人相当甚至超越人类,那么人类社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人类这个物种在未来是否存在也将成为未知数。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更多的讨论也显得毫无意义。欣慰的是,相信人类不会允许这样的“未来”出现。
人工智能的出现令我们需要深思的是,如果我们不对中国现有的教育制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而继续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依赖单一的标准化的评估手段,以升学为主要目标,那么我们的教育将很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培养出来的人不仅缺乏创造力,也未必具备健全的人格,这不仅对国家的发展十分不利,对青少年也是一种摧残。
这就是人工智能使我们想到的教育。
脚注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 (2024?06?20)[2025?03?17]. 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A03/202406/t20240621_1136990.html.
2新华网微信公众号.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领导谈高校毕业生就业[EB/OL]. (2024?06?18)[2025?03?17].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4/2024_zt01/mtjj/202406/t20240620_1136741.html.
3新华网. 教育部: 202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2% 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EB/OL]. (2024?03?10)[2025?03?17]. https://www.xinhuanet.com/edu/20240301/607d069ccfad436ab84b8bc604e266a4/c.html.
杜子德
CCF杰出会员、前秘书长,NOI主席。原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顾问。zidedu@hkust-gz.edu.cn
更多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CCCF文章。